第 102 期 2005-06-13

研究發展
尖端基因體醫學研究,累積我國研究實力,捍衛人類健康

策略化思考研究方向
過去數年來,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運用先進基因科技,研究台灣盛行的疾病及致病的分子機制。目的在於針對國人常見疾病,提供更好的檢驗與治療方法,也因應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的變遷,加速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肝癌基因體醫學研究,建立黃種人基因體定位
將近70%之肝癌病患,在第四對染色體長臂上發生對偶缺失,顯示這染色體區間,可能有與肝癌形成密切相關的抑癌基因。分基組運用微衛星標記,完成 149例肝癌對偶缺失的分析,界定最小共同缺失區間定位。進一步在肝癌基因體定出33個最小缺失區域,縮小了抑癌基因存在的位置。

在肝致癌基因上,發現7個基因在肝癌有高度表現,且從超過1300微衛星標竿中,建立一套適合黃種人基因體定位的10 cM微衛星標竿組,其heterozygosity 的最低值為0.7。這項研究成果,已向美國及台灣申請專利。

分基組的研究方向,有其重點。在研究台灣重要的疾病方面,如:肝癌基因體醫學研究,肺癌基因體醫學研究等;在展現我國於基因體醫學研究的實力上,有細菌基因體研究、參與國際黑猩猩定序團隊等。

肺癌基因體醫學研究,臨床意義廣受學界重視
使用微衛星標記,調查台灣72對「非小細胞肺癌」染色體區域的配體缺失,定出36個頻繁的LOH (loss of heterozygosity )區域,此外亦定位42個最小缺失區域,其中4個最小缺失區域,與肺腺癌病人存活相關。

分基組與長庚醫院合作,從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肺癌相關性的研究,完成手術切除肺癌組織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的序列分析,發現高達 39%的腫瘤,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突變,其中肺腺癌的突變率高達55%,和西方人顯著不同。此外,亦針對16名已接受Gefitinib治療的肺癌病人,進行肺癌組織分析,直接證實此基因突變和Gefitinib療效的相關性。此一發現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受到學術界廣泛重視。

本研究透過尖端的基因體科技,瞭解肺癌的致病因素,作為治療的最佳依據,同時防微杜漸,甚而避免無謂的醫療浪費。

細菌基因體研究,我國首次完成全部基因體定序工作
與陽明大學合作完成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及克雷伯氏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全部基因體定序,此項成果為國內首度完成致病細菌基因體的全部定序工作。除了建立台灣學術研究的國際地位外,亦可提昇國內研究團隊在此領域的競爭力。

參與國際合作,以助瞭解人類演化
分基組參與國際定序團隊,共同完成黑猩猩第22號染色體3330萬個鹼基的定序與比較分析,這項成果刊登於知名期刊「自然 (Nature)」。此為世界首次完成精確定序的「非人類」靈長類物種染色體。人類第21號染色體,是最被廣為研究的人類染色體,其帶有唐氏症、阿茲海默症、癲癇症,與急性白血病等相關基因;而黑猩猩第22號染色體則相對於人類第21號染色體。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瞭解靈長類演化,為日後研究人類生理及行為特徵形成,提供先驅指標。
《文:蔡世峰;圖:基因體定序片段; 本文轉載自2005/4/22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