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期 2005-07-21

健康知識
糖尿病控制的不二法門:從自我照護做起

衛生署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居於第四位,而且是第二、三位的心臟與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每個人聽到糖尿病,都會立刻聯想到洗腎、失明或面臨截肢的人生困境,血糖和血脂的高低儼然成為糖尿病患的「痛苦指數」。

有人說糖尿病是文明病,在科學統計上也顯示較富足的國家、地區,糖尿病的盛行率比較偏高。台灣從民國76年開始,糖尿病就躍居國人第五大死因,而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糖尿病的盛行率似乎也跟著水漲船高,不僅病患深受其苦,其衍生的家庭、社會、經濟的負擔更難以估計,當發生併發症時,往往帶來致命的危機。所以控制血糖、血脂成為病患的首要目標,除了按照處分用藥服用外,維持一個健康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功課,偏偏很多病患面臨改變行為與生活習慣的嚴峻挑戰,往往不能持之以恆,沒有落實自我照護。

自我照護包括定時服藥,自我量測血糖,注意飲食平衡,規律性的生活或運動,戒除不良習性如飲酒、吸菸、嚼食檳榔,減輕體重等。

研究顯示四十歲以上,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絕大多數日常活動沒有困難,而且半數自認健康狀況還不錯的病患當中,約七成可以定時服藥,六成多的人能夠做好飲食控制。

除此之外,其他自我照護行為的落實並不理想,例如只有二成的人嘗試減重,不到二成的人減少吸菸、飲酒,四成的人有從事運動,不到四成的人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睡眠與用餐)。

對於醫生的囑咐,女性比男性配合,老人比年輕人聽話,不良衛生習慣的人如吸菸、嚼檳榔等,比較不會做好日常自我照護。

也許有些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直到有併發症時,才會比較重視自我照護,偏偏到了病入膏肓時候,可能自理生活的能力也降低了。為了讓自己不被糖尿病危害生命,在罹患初期一定要開始注重自我照護的重要性,多多吸收糖尿病的特定知識,配合醫護人員、營養師、衛教專家的囑咐,或是尋求他們的幫助,設計一套有助於控制病情的自我照護計畫。

最重要的還是有恆心、有毅力,身體力行,同時帶動家人一起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比起一旦惡化帶給自己與家人的無比痛楚,實在理想得多。
《文:張新儀;攝影:吳漢傑;本文原刊載於2005/7/6自由時報健康小雷達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