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期 2005-08-04

健康知識
「藥或不藥?」 -- 談青少年藥物濫用

長久以來,使用藥物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在醫療上,人類使用藥物減輕痛苦及治療疾病,對維持生命有正向的貢獻。例如酒精的使用,在社交層面上,讓我們適度放鬆,在聚會場合或宴會中結交朋友。然而,事情發展兼而有之正反兩面,藥物使用亦是。不當使用藥物,對個人及社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任何精神作用性藥物都潛藏著被不當使用與成癮的危險,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酒精和咖啡因亦是如此。一般而言,藥物可依其藥理作用分為以下幾類:興奮劑(stimulants);尼古丁、咖啡因、檳榔、古柯鹼及安非他命等;抑制劑(depressants):酒精及FM2等;鴉片類(opiates):嗎啡及海洛英等;幻覺劑(hallucinogens):LSD(搖腳丸、一粒砂)及PCP(天使塵)等;與大麻類(cannabis)。

開宗明義來說,藥物濫用就是不當之精神性作用物質的使用,使藥物使用者會產生強迫性的尋求或使用藥物之行為。一般來說,藥物成癮的發展模式約可分為:接觸藥物暴露機會 (exposure opportunity),開始使用,持續使用,最後因為社會環境或生理機制存在的正向增強效果、或為避免負向效果,讓物質使用者持續使用,而至成癮階段。總之,我們可以說「藥物成癮」本身是一種疾病,一種因物質使用改變神經系統的功能或結構所導致的腦部疾病。因此,藥物成癮者都應儘速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讓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等能及早回復正常狀態。

青少年時期(12-20歲)是人生一個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一些研究顯示,個人與環境因素諸如:青春期身心狀態的發展改變、憂鬱焦慮的情緒問題、不健全的家庭功能及偏差同儕、不成熟的社交技巧及高危險暴露的居住環境等等,均可能成為青少年開始使用藥物的潛在因素。另外,長期的動物與人類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藥物使用與成癮原因和自然史,與成年人不盡相同,且在某些臨床問題上的發展速度甚至較成年人快。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因為青少年腦部部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及藥物影響健康發展所致(如減低認知或學習能力及社交技巧等)。

近年來,藥物濫用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台灣,成癮人口急速擴增且藥物不當使用相關問題的影響族群日趨年輕化,青少年藥物使用之「預防開始」及「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不只是口號,而是每一父母、家庭、學校與社會需集體正視的問題。

「要或不要?」或許只是日常生活中簡單的選擇題;「藥或不藥」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你、我及社會中的每一分子必須面對漫長的戰役。
《文:陳娟瑜;攝影:周怡利;本文摘錄自第三屆台灣生技月2005/7/24生技大展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