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期 2005-10-14

健康知識
「黴」完沒了,注重清潔才能治本

細菌與黴菌互相制衡而共處一室,例如青黴菌分泌的青黴素會殺死細菌,而在物競天擇的機制下,細菌則發展抵抗黴菌的能力。健康的人體內免疫力和細菌、黴菌等微生物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或是細菌生長受到抑制,彼消我長之下,黴菌趁虛而入,大量繁殖,進而造成黴菌感染。因此,不當使用抗細菌的抗生素,即是增加黴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比細菌進化階段還高的黴菌,適合生長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是黴菌繁殖的溫床。黴菌不但造成局部性的皮膚感染,像頑癬、香港腳及婦女陰道感染等,還會引起散播性的全身感染,甚至導致死亡。

近年因免疫系統功能缺陷患者,例如愛滋病患、糖尿病患、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病患或器官移植患者,及老年人與早產兒人數逐年增加。此外,各種侵入性醫療器材和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導致在醫院內發生黴菌感染個案數節節上升。

以美國為例,自1989年起,屬於酵母菌型黴菌的念珠菌已晉升為院內感染病原菌的第四位。國內也不例外,根據某醫學中心研究,其酵母菌型黴菌感染佔全院的院內感染比例明顯增加,由1981年的1.8%上升為1994年的15%,近年來,酵母菌型黴菌也已成為台灣各大醫院最常見的院內感染致病原之一。

由於黴菌與人類一樣屬於真核生物,因此,抗黴菌藥的發展常因不良的副作用而有所限制,目前,抗黴菌藥的種類不多、副作用強,是治療黴菌感染的瓶頸。另外,為了治療頑強的細菌,使用廣效性抗生素的同時,也抑制了非致病性的細菌群,進而破壞細菌與黴菌的生態平衡,使得黴菌有機可趁,連鎖造成黴菌感染。抗黴菌藥物因黴菌感染個案的增加而被頻繁使用,也是加速黴菌產生抗藥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黴之道在於審慎使用抗細菌藥物,例如,沒有症狀的菌尿症不要使用抗生素;正確使用類固醇,以免不當抑制免疫系統,例如氣喘使用類固醇噴劑,一定要漱口;減少不必要的中心靜脈導管和高單位靜脈營養與使用留置尿管等,都是預防之道。

除此之外,在個人生活習慣上,常保持居家環境及個人的潔淨與乾燥,例如,運動後馬上更換衣物,以及不和他人共用盥洗用品、鞋類、及衣類等。
《文:羅秀容;圖:羅秀容實驗室研究團隊,上排左二為羅秀容博士;本文原刊載於2005/9/21自由時報健康小雷達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