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期 2005-11-03

學術交流
第二屆亞洲地區登革熱研究會議

「第二屆亞洲地區登革熱研究會議」是由比爾蓋玆基金會所贊助的「小兒登革疫苗推動委員會 Pediatric Dengue Vaccine Iniative, PDVI」及諾華製藥公司新加坡熱帶病研究所(NITD)共同舉辦,主要由登革熱大師Scott Halstead及Duane Gubler共同推動,現已成為登革熱臨床及基礎研究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今年會議舉辦地點為新加坡,主題是疫苗及藥物的研究,也點出了現階段登革研究的重點。

台灣在登革上的防疫及基礎研究一直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名。此次大會共有三百人左右參加,台灣參加者計二十三人,發表了十五篇論文,是僅次於地主國新加坡的國家。在PDVI所設的學術獎助,二十五位得獎者中有十位來自台灣,可以想見台灣在登革研究上的實力。

大會期間正逢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登革熱最熾烈的時間,今年新加坡的登革病人超過一萬人,創下歷史高峰。可以想見,在全球暖化及交通發達與城市化下,未來登革熱會是人類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因此疾病管制局及國衛院都應將登革熱列為防疫及研究的主要項目。

大會第一天主要在討論病毒複製及病毒蛋白結構等問題,集中在5’UTR, protease,E蛋白等所扮演的角色,這些基礎研究與藥物及疫苗研發相關,演講者也主要來自美國、法國、奧地利等先進國家。第二天上午討論臨床表現、免疫病理及動物模式。台灣的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這些研究主題,也是登革研究的重點。如何澄清免疫反應(保護抗原)及毒性反應抗原部位,是未來疫苗研發的重點。因缺乏好的動物模式,使登革藥物的研發很難突破,因此,本次大會的三個題目是在建立小鼠的動物模式,但仍未有一個適合登革出血熱的模式。

筆者與成大醫學院黎煥耀教授共同對登革病人引起的免疫致病機制及死亡提出了噬血症候群(hemophagocytic syndrome)的發現,是此症候群在登革熱會議的首次報告,大家對此機制仍感陌生,但卻是重要的新理論,對未來疫苗之研發及藥物發展皆十分重要。29日下午主題在藥物研發,共同在尋找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標的,包括NS3 protease、polymerase及helicase等抑制劑之研發。這方面皆仍在起步階段。第三天仍持續探討藥物的標的及免疫反應,包括以生物資訊及晶片設計去尋找訊息傳遞及病毒複製抑制劑。

整體而言,今年因缺乏疫苗臨床試驗及新藥試驗的報告,因此感覺上重要的突破不多。看來登革熱在現階段仍以防疫為主,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文/圖:蘇益仁;攝影:陳麗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