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期 2005-11-16

會議報導
EBV相關之感染症及嗜血症候群 Symposium on Epstein Barr Virus-Associated Chronic Active Infection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於2005年10月10日於竹南院區舉行EB病毒相關噬血症候群(hemophagocytic syndrome)國際研討會。噬血症候群是一種致命性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及吞噬細胞活化(macrophage activation)症候群,常見於幾種病因,但以病毒感染最為重要,包括EB病毒、CMV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SARS-CoV皆可引起,是最重要的病毒病理變化,與細菌感染造成的敗血症(sepsis)具有相同的地位及重要性。因此,澄清噬血症候群的免疫病理機制,並進而提出治療的方向是本次研討會主題。

研討會共邀請美國、英國、日本、香港、越南七位專家及國內相關領域醫師、專家、及研究人員七十人共同討論。美國路易西安那大學的John Sixbey演講病毒如何進入細胞,以及維持慢性帶原的機制,他特別強調EBV-TR及LMP2的功能。英國的Alan Rickinson教授演講EB病毒的免疫反應,他強調CD8T細胞在病毒複製控制上的變動,尤其是CCR-7的表現與T細胞在扁桃腺與病毒的互動,尤其在EB病毒持續在體內複製上之重要性。

EB病毒在病毒研究上的重要性乃因此病毒可以引起一系列人類良性及惡性疾病,可以自無症狀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活動性感染、致命性噬血症候群,以及惡性病的鼻咽癌、Burkitt氏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及T/NK細胞淋巴癌。這些疾病背後的免疫機制及致癌過程就是十分值得探討的研究題目,是研究人類病毒致病機制的重要模式。

在我們過去的研究中,最特別的EB病毒相關疾病就是噬血症候群。EB病毒主要感染B細胞,但在噬血症候群中,EB病毒卻是感染T/NK細胞,此一特殊現象與噬血症候群的發生原因是否相關,是我們多年來研究的主題。這些病人如果持續存活,可以演變至慢性T細胞增生,並演變成T細胞淋巴癌。

香港大學的Alan Chiang醫師報告EB病毒急性感染的病毒與T細胞免疫變化。日本大阪大學的Keisei Kawa教授報告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大家皆無法澄清EB病毒演變為慢性活動性感染的原因。美國NIH的Elaine Jaffe報告組織球相關疾病的演變史,她也報告了家族性EB相關噬血症候群的病例,與perforin蛋白之突變有關。

台灣慈濟醫院的陳榮隆醫師代表小兒研究小組報告了台灣小兒EB病毒相關噬血症候群的34病例,約一半病例可以達到緩解。EB病毒在越南的小兒也引起重要醫療問題,包括噬血症候群及淋巴瘤。

我們的研究指出,EB病毒噬血症候群與Th1細胞過度活化,釋出Th1細胞激素IFN-γ及TNF-α,引起吞噬細胞的活化及血球吞噬現象。EB病毒的LMP1蛋白可以經由TRAF/NFKB/SAP/ERK信息路徑,來活化Th1細胞激素。LMP-1也可以使EBV感染的T細胞免於細胞凋亡,甚至持續生長,此機制可以解釋病人演變為慢性或T細胞癌之原因。我們也提出使用PPAR agonist去抑制噬細胞活化及制止細胞激素風暴的動物模式。

日本京都大學的Shinsaku Imashuku教授報告EBV相關噬血症候群的治療,約50%的病人可以長期存活,他強調etoposide(VP-16)及cyclosporin於這些病人的重要。他強調,病毒量及細胞染色體異常是噬血症候群病人的兩大預後指標,是十分重要的方向。

本次會議針對病毒相關噬血症候群的免疫病理及治療進行廣泛及深入的討論,對澄清本病的致病機制及治療有很大的幫助,也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研討會。
《文/圖:蘇益仁;臨床研究組提供;攝影:吳漢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