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期 2005-12-09

研究發展
兒童及少年之虐待與疏忽

長久以來社會賦予醫師很大的期待,維護民眾的健康福祉是醫師的社會責任,不可諱言,“保護兒童”是醫師的天職,曾幾何時兒童變成人球?兒童及少年虐待議題竟敵不過我們對健保給付議題的關心。

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國內新生兒人數從2000年之後就開始直線下滑,而兒童少年的虐待及疏忽人數卻逐漸攀升,2000年兒、少受虐人數為6,059人, 2004年已增加到7,837人,大約平均每天發現21.5位受虐兒,或每1.1小時就發生一起兒虐案件,而這些都是正式通報的數據,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發生的案件不知有多少。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醫事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如果發現兒童少年有遭到身心虐待的情形,應在24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通報。然而,2003年的兒保通報案件中,醫院的通報僅佔正式通報的14%。探究醫事人員低通報率的原因,可能與長期缺乏兒虐防治教育有關,導致對兒虐敏感度較低,面對受虐個案時不知如何分辨及正確處置,或者擔心被施虐者報復而疏於通報。如果醫師發現疑似兒虐個案時能及時通報,再由社政警政單位介入後續處理與追蹤,應該可以防堵許多悲劇的發生。

筆者身為小兒科醫師,於擔任衛生署署長期間對於兒虐議題深感關心,但礙於公務繁重,常無法兼顧各項議題之發展,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遺憾。卸任後,應邀至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衛生政策研發中心主任一職,努力推動國家衛生政策之發展。為彌補本人多年心中對於兒虐議題之遺憾,今年5月與本中心副主任郭耿南教授(為小兒骨科醫師),特別邀請旅美兒虐專家翁惠瑛醫師、衛生署長官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共同規劃小兒科醫師之兒虐辨識的知識與技能,提出「兒童虐待防治策略─醫事人員教材之彙編研議案」計畫,邀請小兒科等臨床醫師及護理人員、社政福利單位、及法律等專家,共同編撰國內第一本有關兒少虐待及疏忽的醫事人員工作手冊,以提供政府及醫院未來規劃兒少虐待防治教育訓練之依據。本手冊內容經32位研議成員共同多次開會討論及撰稿,且邀請各界專家與基層醫事人員參與審稿,終於完成草案修訂,並於10月29日在台大醫學院召開草案說明會,希冀透過說明會廣納各層之建言,作為修訂此草案之參考。

這場為醫事人員籌劃多時的草案說明會,攸關未來他們於臨床實務上可能會面臨的兒虐案的辨識技能及處置等。然而,與會者多為護士及社工,出席的醫師竟寥寥可數。根據工作人員統計該會的公告早已於會議前一個月發出188份公函及755份海報,通知國內各醫院與醫院相關部門(小兒科、急診室等)、各學校相關系所、及相關學會與基金會,但當天會議僅有6位醫師出席,其中也只有4位是小兒科醫師!與其他有學分或牽涉醫療體系權利利益的研討會議相比,出席人數相差甚遠。

保護兒童是醫師為實踐社會責任的承諾。有了這樣的承諾,大眾的健康需求與生命價值賴以付託。近幾年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健保制度的產生,醫療生態急劇的變化,因此呼籲我們的醫師,應該用更宏觀的視野,深省如何重建承諾,以便善盡社會責任,為兒童的健康尋求最大福祉。
《文/圖:李明亮;本文原投稿刊載於2005/11/1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