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期 2005-12-29

學術交流
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及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參訪紀事

吳成文院長受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劉德培院校長之邀請於11/23至11/26訪問該院,並受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韓全祥院長邀請於11/20至11/22訪問該院,同行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部分有生技藥研組趙宇生組主任、生統組熊昭組主任及行政處賴基銘處長,於濟南之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部分有趙宇生組主任及賴基銘處長。

一、 山東醫學科學院

山東省於1958年創建「醫學科學院」,迄今已走過45年的光輝歷程,座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是集醫學科研、臨床醫療、疾病控制、研究生教育、科技支撐等功能於一體,為目前在中國大陸省籍的醫學科學院中成立最早、最大,且是直接隸屬省籍衛生廳的綜合性醫學科研機構,而其他的省級醫學科學院則都是隸屬所在地的衛生局。

山東醫學科學院屬下還有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省腫瘤防治研究院、省醫學情報研究所、省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省眼科研究所、省醫科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省醫科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省醫科院藥物研究所、省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研究所、省醫科院附屬醫院、省醫藥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省實驗動物中心等13個研究所(院)。全院現有在職職工1786人,專業技術人員1469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92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105人。採外尚有18位兩院(工程院及科學院)院士和32位國際著名外籍專家擔任顧問、客座教授。全院固定資產7.1億元,其中儀器設備3.6億元。有1個國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醫藥衛生重點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予學科、6個聯合博士學位授予學科,是國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單位。主要開展勞動衛生職業病、寄生蟲病、皮膚病、性病、愛滋病、腫瘤、眼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生物技術、基礎醫學、藥物、放射防護等方面的研究,醫學資訊、實驗動物管理與檢測等工作,綜合實力在全國省市醫學科研院所中名列前矛。

1981年以來,該院在科研、醫療、防治、研究生教育、科技開發、對外合作與交流、基本建設、黨建和精神文明等各項工作全面發展,許多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先後承擔科研項目 1000餘項,取得科技成果700餘項,獲獎58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6項。與世界六大洲30多個國家建立了有效的科技合作關係。

山東醫學科學院就像山東省的經貿機構一樣,非常有投資經營的眼光,目前正在籌備類似衍生公司型態,準備將研究成果經尋覓正當的事業伙伴,甚至邀請本院能以妥善的模式參與,此對本院日後有值得開發的生藥科技商品,可以透過這個管道適度佔有大陸的市場,這是雙方未來很有潛力共同開發的地方。

前任邢院長自院長卸職後,規劃成立山東省新技術制藥研究所,是省編委批准的專業從事新藥研究開發的科研機構,主要以尋找和研究用於預防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症的藥物為主要方向,以創新藥物為重點,採用現代醫藥學理論和高新技術發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刑所長對本院開發的包括克流感、CDA-2第二代及生技藥研組的其他抗糖尿病、抗脂肪的新藥研究都探詢有加,在未來都有可合作的空間。此外本院的多中心臨床實驗模式,如TCOG,邢院長也表示樂於學習及嘗試推動以山東地區為主的多中心臨床實驗。

我們亦參觀腫瘤醫院,是省籍最高的腫瘤醫院,總床數共計1666張,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包括CT-PET(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MRI(磁振造影儀)、6台直線加速器, 1台最先進的IGRT(導航式光子刀)等。院長是放射治療科醫師,積極推動癌病治療不遺於力,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和居國內領先地位。為照顧農村或偏遠地區須長期接受治療的病人,特別於院內成立醫療旅舍,提供家庭式的旅店服務,收費低廉,廣受好評,為該院特色之一。

二、 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之所屬單位好幾個,我們參訪的有腫瘤醫院/腫瘤醫學研究所以及北京協和醫院,最後再與劉德培院長會談雙方合作事宜,茲分述如下:

腫瘤醫院成立於1958年,目前約有1200床,每年住院病人13,000人次,門診病人320,000人次,最早是以放射治療起家,近年則強調綜合治療,例如其成立之乳癌中心即結合了Surgery, Medical Oncology, Radiation, Pathology以及Imaging Diagnoses各部分,之後也將陸續成立Lung Cancer Center, Lymphoma Center 以及婦癌中心等,是仿照MD Anderson 成立50幾個中心的模式。該院有化療400床,病人住院天數約10-15天,外科病人住院天數約16-17天。
腫瘤醫學研究所著重從基礎到臨床的研究以及轉譯研究,也有field work的部分,希望能做到early detection, diagnosis以及找到好的治療,該研究所目前有4位院士,目前有83個研究計畫,近5年有27個專利。

在中國high prevalence cancer 包括肺癌、乳癌、食道癌、肝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該研究所之研究方向有medical oncology, molecular oncology (分子腫瘤), cancer epidemiology等。值得一提的是分子腫瘤實驗室是吳敏院士創立的,目前亦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吳院士已80高齡,這次亦特別來與吳院長見面敘談。 該實驗室目前做的最多的是食道癌,這也許與他們有一與WHO合作食道癌相關的計畫有關。他們也負責Cancer Registry, 並由該院主辦過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y的國際會議。他們也是National GCP Center,目前由該院之孫燕院士負責,曾進行了77個臨床試驗,其中23個為Phase I study。孫院士以及趙平院長,石遠凱副院長均替我們詳細講解了他們的研究狀況。

該研究所每年拿到的研究經費約1千6佰萬人民幣,近兩年更上升至2-3千萬。經費來源包括衛生部,科學部(約佔70%),國際合作以及產學合作(約佔30%)。他們有幾個field stations 分做不同的癌症,例如(1)山西(Yang Cheng)是子宮頸癌的高發區(約高出平均3-4倍),HPV infection的比例也高,他們從sexu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等因素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2)河南(Liezhou City) 是食道癌的高發區(約高出平均5-7倍),在此區有大型追蹤調查研究進行。(3)雲南(Gejiu) 是肺癌的高發區,該區有錫礦,環境因素影響是否是重要因素尚待釐清。(4)江蘇(Qidong City) 是肝癌的高發區,HBV infection rate高,約98% antigen positive。

國際合作部分,有與美國NIH合作的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ial, 以及其他與IARC, Univ. of Oxford 的合作。此外我們亦參觀了他們新建的腫瘤外科大樓,病房設計十分先進,與昔日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語。與該院的合作,目前有賴基銘醫師的研究計畫在進行,將可進一步合作。

我們也參訪了北京協和醫院,該院是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1921年捐助興建的,與Johns Hopkins, Duke Univ. 的醫院系統是姊妹醫院。該院一天約有7000人次的病人,共有1840床,在北京市最熱鬧的地區。該院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設醫預科。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研究成績在醫科大學中是排第一的,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系統中,還有基礎醫學研究所,臨床研究系統中也包括一些專科醫院等。每年有研究計畫約130個,也產生了不少SCI論文。他們有一些與美國NIH的合作計畫,特別是他們保存的病歷十分完整,一些長期的回溯性研究(70-80年),可利用這些資料,缺點是尚未電子化,電子化將是他們未來的方向,我們也提供了一些台灣經驗與其分享。

他們較強的臨床研究包括心血管、內分泌、免疫、婦科、過敏等領域。在中國共有17個臨床試驗基地,協和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基地。每年進行中的有70個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大多為Phase III,採用電子化表格,他們也進行一些Phase I studies,但由該院主導的大型臨床試驗研究尚沒有。吳院長將我們TCOG的經驗與其分享,該院陳杰副院長表示很可參考。該院研究設施很先進,有八台Mass Spec.,以及建立了中央實驗室,其中亦有P3 Lab.。論文有的發表在國際極好的期刊,例如NEJM主編亦訪問該院,教導研究者如何撰寫好的醫學論文。他們很重視培養優良的臨床醫師,希望這些研究醫師也是優秀的科學家,重視啟發創造以及leadership的培養。

另外也談到了醫療制度的問題,他們的醫師收費有分一級、二級、三級,三級為著名專家看診,掛號費要300元人民幣,但仍有許多病人排長隊等著名專家看診,其他如MRI收費約900-1000,PET/CT收費約9000,藥因為進口,也是醫療花費多的部分。住院一天收費約25人民幣,算十分低廉的。各醫院收費是經過地方衛生局(北京)物價處以及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認可的。在中國有70%為農民,仍舊是屬於貧窮的,其他27%約為城市中產階級,只有3%十分富裕。一般老百姓常反映“看病貴,看病難”,甚至反映到衛生部長,因此要再提高收費是不容易的事。每位醫師平均半天約看診15人,也有遠程會診的設施。醫師因無行醫保險,因此有相當的風險要負擔對病人的賠償,我們在台灣經歷過的。他們因社會的發展,也開始在經歷類似的事。

最後我們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劉德培院長會面,吳院長與該院劉院長有許多經驗交流,彼此都覺得可互相取長補短,因此相約雙方identify 日後的合作管道,期望以更具體的合作計畫來落實雙方的交流。
《文/圖:熊昭,賴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