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 期 2006-08-30

健康知識
C型肝炎簡介

C型肝炎病毒(HCV)是屬於黃熱病毒科 (Family Flaviviridae),是一種正股RNA病毒,其RNA基因體由接近10,000個核醣核酸組成,在1989年被美國Chiron Corporation (Emeryville, CA)的研究團隊發現為1988以前稱為非A非B型肝炎的病源 (Science, 1989 Apr 21;244(4902):359-62)。慢性C型肝炎的帶原者常易發展成肝硬化(大約需要二十年),進而導致癌的產生(大約需要三十年),其肝癌之發生率則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

全世界有超過一億七千萬人為慢性HCV的帶原者,台灣約有五十至七十萬的病人,然而,目前並無針對HCV的疫苗,而唯一可用來對付HCV的治療藥物,就是 interferon (干擾素)與 ribavarin (雷巴威林),傳統的干擾素需每週皮下注射3次,近來有長效型的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問世,病人只需每週注射1次,合併每天兩劑的 ribavarin,共治療 24 或 48 週,約有五成的genotype 1 的病人與八成的 genotypes 2 or 3 的病人可以清除C肝病毒,不過大多數的病人是屬 genotype 1 的,且這些藥物有著引起感冒、肌肉疼痛、貧血、等副作用,並非人人都適合接受治療,因此,需要開發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輕微的療法。

在研發新穎的抗病毒藥物的方面,藥物化學家需先與病毒學家合作,合成出成百成千的有效的病毒抑制劑,再配合許多如「藥物動力與藥物代謝學」、「疾病動物模型」、「毒理學」等的臨床前試驗 (pre-clinical testings),在通過藥物的臨床試驗後,最終將可找到能夠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又不對人體產生毒性的使用情況下,達到有效抑制病毒於人體內複製的效果。然而,自從HCV被發現以來,經過許多全球知名藥廠與包括國衛院在內的許多研究機構的努力,目前已有約二十個藥物已進展至人體試驗的階段,但尚未有新藥被核准,新藥開發之困難度可見一般,而原因之一就在於C型肝炎的動物模型 (animal model)的缺乏。

除了人類以外,黑猩猩是唯一可被HCV感染並支持其複製的動物。但是,黑猩猩並不能被大量的使用,所以亟需要另一種可代替黑猩猩的動物模式來研究HCV。位於加拿大Edmonton的Alberta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培育出一種可長出人類肝臟的「雙源老鼠」 (Chimeric mice),並證實了其中的人類肝臟細胞可被HCV感染並支持其複製,相關的結果發表於2001年的 Nature Medicine。這種「雙源老鼠」的產生方式是將人類肝臟細胞移植到含有以白蛋白的Promoter所控制的plasminogen activator (Alb-uPA)的轉殖基因的SCID (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 mice,此動物模型已成為C型肝炎新藥開發的利器之一。

參考資料:
1. Tan, SL, Pause, A, Shi, Y, Sonenberg N. “Hepatitis C therapeutics: current status and emerging strategies.”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Nov;1(11):867-81. Review.
2.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第 113 期 2005-08-25, 病毒罩門大公開 -- 談抗病毒藥物的篩選與開發
3. Mercer, DF, et al. “Hepatitis C virus replication in mice with chimeric human livers” Nat Med. 2001 Aug;7(8):927-33.
《文:徐祖安;圖:朱翊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