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期 2006-10-05

學術交流
第36屆歐洲環境突變學會(European Environmental Mutagens Society; EEMS)年會紀事

筆者六月三十日搭機前往捷克布拉格,參加第36屆歐洲環境突變學會(European Environmental Mutagens Society; EEMS)年會。與會人數約在四百五十人左右,會議規模不大。會議主題為生物指標,這個主題在環境衛生、職業衛生、或者分子流病領域的研究扮演重要地位。筆者於七月二日報到後,隨即參加大會舉辦的Workshop,其中主要參加Transcriptomics in genetic toxicology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的workshop。

訓練課程結束後,大會舉行歡迎晚宴,並頒發EEMS 的Fritz Sobels獎項,獲獎者的先決條件至少要在環境突變研究有卓越貢獻,並曾擔任Mutation Research的編輯者,今年的得獎者為來自瑞典的Herman N. Autrup教授。Autrup教授隨即以DNA adducts as risk indicators為題演講,在他的演講內容中特別提到當年他首先證實人體內含有黃麴毒素DNA adduct,文章發表於Nature期刊。他並回到他成長的故鄉肯亞,進行黃麴毒素暴露與肝癌發生率的流行病學研究,但因肯亞的癌症登記系統尚未建置,因此無法進行。但是卻被台灣的陳建仁院士與哥倫比亞大學的Regina M Santella教授合作團隊後來居上首先發表。

往後四天的研討會主題也都與各種生物指標的研究相關,今年的特色特別強調食物中的致突變物質。在七月三日就有一整天與食物與健康主題相關的Symposium;另外,大會的第二個Keynote Lecture,邀請來自美國FDA國家毒理研究中心的Dr Fred F. Kadlubar演講Nutrigenomics: Application to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food-borne mutagens and carcinogens。而Nutrigenomics或是Nutirgenetics的定義為研究基因與食物成份、添加物、與副產物等之間的交互作用。其中最為大家關心的當然是食物中的致突變物與致癌物,包含了食物中的異環氨、多芳香烴、亞硝酸氨、與微毒素等。這些物質或其代謝物會與基因鹼基形成共價鍵結物,進而可能會產生基因突變,可能與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肺癌或是肝癌等疾病有關。因此藉由功能基因體學的方法,對相關基因的coding 與promoter regions再做定序以探討nutrient-genotype-phenotye的交互作用。初步結果發現CYP1A2的基因型無法解釋phenotye的六十倍變異,而GSTA1的低表現可能與高大腸癌風險相關。SULT1A1有5個SNP,但只能解釋20%的phenotype的變異,不過其基因型與表現型都與攝護腺癌風險相關。

在食物突變物對健康的影響的symposium中,來自美國NCI的Ashmi Sinha報告她利用case-control的流行病學研究探討肉類攝取量與癌症發生率的關係,她發現異環氨(heterocyclic amines;HCAs)的攝取與大腸癌、乳癌、胃癌、胰臟癌、與肺癌的風險提高顯著相關,而benzo[a]pyrene(B{a}P)則與大腸癌風險顯著相關。在另外一個追蹤研究中,Sinha博士也發現高紅肉(red meat)的攝取量、異環氨與B{a}P與大腸癌的風險顯著相關。針對加工的肉類食品攝取量的case-control研究,她也發現香腸與bacon的高攝取量也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另外她也報告高全熟肉類(well-done meat)的攝取量也會增加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而異環氨的PhIP會導致28%的攝護腺癌的風險。雖然她的研究結果發現燒煮肉類所含的致癌物與癌症有顯著相關,但是許多流行病學的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可能還有其食物中的成份需要進一步的考慮。

這個會議中,DNA adducts是一個重要主題。有一系列基因氧化傷害的應用的文章,其中Regina M. Santella發表乳癌與氧化壓力的文章,她發現尿液中的8-OHdG濃度高則乳癌風險較低,她認為是尿液中8-OHdG代表基因傷害的能力。Steffen Loft利用Meta-analysis方法分析已發表的結果,證實尿液中的8-OHdG的濃度與癌症風險相關。而來自日本的Kazuaki Kawai在許多的魚製品中量得到8-OHdG,攝取含有這adduct的食品,潛在也會增加8-OHdG的排泄。
當然DNA adduct在環境衛生與毒理學上的應用也有其先天的限制,Mutagenesis的主編David Phillips 就談到adduct 的量高代表著致癌風險可能會提高,但不一定會按其倍數而增加,另外adduct本身並無法預測標的器官。

而在分析DNA adduct的方法上,Peter Farmer教授與他的博士後研究員發表了分析Benzo{a}pyrene的DNA adducts的方法,方法偵測極限也相當好,可到1x10-14mol的範圍。也有日本學者Yusuke Hiraku發表分析nitroguanine作為與癌症相關的發炎生物指標。其中nitroguanine應該有相當的空間可以改善,未來應該可發展更好的方法來分析,以探討臨床疾病與此adduct的關係。在休息時間也與Peter Farmer談到未來與其實驗室合作的可能性,尤其在筆者執行肺癌計劃過程中,收集多芳香烴物質的暴露的廚師與煉焦工廠工人的血液樣本,如果其實驗室能協助分析白血球中Benzo[a]pyrene的DNA adducts,應該有機會發表好的文章。

在這次會議中,筆者發表The Formation of Hydroxyethyl Valine in Hospital Sterilization Workers : Effects of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heta and 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的論文,正好在今年會議中安排一特別演講以悼念去年去世的瑞典Lars Ehrenberg教授,他是第一位發表分析Hydroxyethyl Valine分析方法的學者,並利用這個protein adduct以執行健康風險評估。這個分析方法也被應用分析許多的小分子致癌物質的protein adducts,以執行健康風險評估。

參加這個以生物指標為主的國際會議,不僅可以相互觀摩學習,也可以讓自己了解國際上進步的情形。而在從事以質譜儀分析生物指標領域的實驗室,尤其質譜儀的設備會愈來愈普及,如何維持實驗室的國際競爭力?其中儀器的使用管理與更新都非常重要,這方面可能不是一個研究組有能力負擔。如儀器管理應該取得國家甚至國際認證,加上置換舊的設備與購置新的設備,建議國衛院應該以整個院為考量做系統性的規劃。
《文/圖:環職組吳焜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