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3 期 2007-01-04

學術交流
新加坡第九屆國際華人有機化學及第六屆國際華人無機化學研討會紀聞

筆者於95年12月17日至21日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九屆國際華人有機化學及第六屆國際華人無機化學研討會,並接受大會邀請於12/20上午進行演講,演講題目為From Bench to Drug Candidate: 3-Aroylindole as Anticancer Agents,其內容主要是介紹本院生技藥研組實驗室從2001年開始,透過優勢藥物設計與合成技術,所開發出抗癌新穎藥物(DBPR104)之研發過程。

此國際研討會起源於十六年前(1990),兩岸三地一群有機化學學者,希望藉由每兩年在亞洲舉辦一次全球華人有機化學會議(ISCO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Chinese Organic Chemists),搭起華人在有機化學研究上的合作橋樑並進行成果心得交換。而自1996年更新增華人無機化學研討會(ISCI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Chinese Inorganic Chemists),此二研討會自2002年共同舉辦,台灣已主辦過第三屆(1994)和第七屆(2002)ISCOC以及第三屆(2000)和第四屆(2002)ISCIC。

此次是第一次ISCOC和ISCIC在新加坡舉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為承辦單位,大會共計來自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荷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英國及台灣等350多位研究人員參加,台灣有22位教授獲邀進行演講。大會Signature Lecture系列由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長謙院士、美國Brandeis大學化學系Li Deng教授、中國復旦大學化學系金國新教授,和中國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遊效曾院士受邀演講;Pfizer Lecture是由香港大學化學系許慧嫻講座教授支志明院士獲得;Mr.& Mrs. Sun Chan Memorial Lecture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姚少欽教授獲得。另外本院生技藥研組諮詢委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講座教授劉鴻文教授也受邀為大會進行Special Lecture。

筆者第一次拜訪新加坡,除了參加研討會以外,更利用此次機會參訪新加坡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首先要介紹是瑞士諾華大藥廠與新加坡經濟促進局聯合投資一億二千多萬美元設立的諾華熱帶疾病研究所(Novartis Institute for Tropical Diseases, NITD),行前透過本院臨床研究組蘇益仁組主任介紹Dr. Subhash Vasudevan (Unit Head – Dengue, NITD),抵達新加坡之後,即與Dr. Vasudevan電話聯繫拜訪。在Dr. Vasudevan熱心招待之下,拜訪慕名已久,位於新加坡啟奧生物醫藥研究園(Biopolis)的NITD。Biopolis是新加坡政府耗資三億美元興建的生物科學園區,位於新加坡郊區教育部大樓旁的坡地上,是新加坡推動成為全球科技中心計劃的神經中樞。而位於Chromos區域的NITD (www.nitd.novartis.com),專門研究抗登革熱和結核病之小分子新藥開發,自2006年5月23日瑞士總公司更宣佈將瘧疾納入新研究課題。目前研究部門分為登革熱小組、結核病小組、化學小組和藥理小組,透過Dr. Vasudevan引導,筆者親自參觀NITD的高速生物活性篩選實驗室、化學合成實驗室、生物與化學資訊實驗室以及P3生物與動物實驗室,尤其對於P3動物實驗室有深刻印象。

同時,透過大會安排,筆者亦參觀另外兩個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www.a-star.edu.sg/astar/index.do)所屬研究單位,一個是生物工程和奈米技術研究院,另一個是屬於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的化學合成實驗室,兩者也都位於新加坡啟奧生物醫藥研究園。在新加坡科技界,都喜歡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為A*STAR。A*STAR是由科技核心領導人楊烈國(Philip Yeo),在1999年一手打造的單位,其目標希望培訓新加坡世界級科學研究及人才資本,同時將公共研究與私人部門需求整合,以提升並善用智慧資本。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資助所屬12個研究所,從事科學、工程及生物科技等之尖端研究。有5個屬於生物醫學研究單位,它們分別是:生物工程和奈米技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IBN)、新加坡基因體研究院(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GIS)、生物資訊研究院(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BII)、分子和細胞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IMCB),以及生物加工技術研究院(Bioprocess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BTI)。另外有7個是屬於科學與工程研究單位,分別是: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Sciences, ICES)、數據儲存研究院(Data Storage Institute, DSI)、資訊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 I²R)、高效率計算研究院(Institut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HPC)、材料及工程研究院(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IMRE)、微電子技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IME)、新加坡製造技術研究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IMTech)。

筆者首先參觀生物工程和奈米技術研究所(IBN, www.ibn.a-star.edu.sg),IBN成立於2003年,現任院長為出生於台灣、現年40歲的應儀如教授(Jackie Yi-Ru Ying),應儀如教授7歲到15歲曾在新加坡就讀小學和中學,之後在美國求學,1991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化工博士,1999年獲選全球百名最傑出年輕發明家。2001年,35歲的應儀如成為MIT歷年來最年輕女性正教授,2003年,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楊烈國欽點當時37歲的MIT化工系應儀如教授擔任創院院長。IBN定位為擔任生技及奈米科技等兩項尖端科技之介面,專注於創造知識及栽培專才以開發科技領域,進而發展新工業。目前該院研究內容包括藥物傳送、蛋白質和基因、組織工程、人工器官和移植、醫藥設備、生物邏輯和生物醫學感應器、以及奈米生物科技。

另外,筆者也參觀隸屬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在啟奧生物醫藥研究園成立的化學合成實驗室(Chemical Synthesis Laboratory@Biopolis, CSL)。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院本部是設立在裕廊島(Jurong Island),主要以石油化學工業研究為主,目的是為化學科學建立技術研發能力以及產業技術之橋樑,下設四個單位應用催化實驗室、結晶與粒子科學實驗室、新穎合成技術與映實驗室和製程學與模組實驗室。2005年1月,楊烈國說服任職於美國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和UCSD化學系講座教授K. C. Nicolaou (1994年完成Taxol全合成),為新加坡建立國際一流化學合成實驗室,主要目的是為新加坡訓練一流有機合成人才,以及建構化學生物和新藥研發領域之能量。目前CSL日常負責的主要研究員,是台灣出生,在紐西蘭完成初中至博士學位的陳宇凱(David Chen)博士。現年30歲的陳宇凱,之前分別在美國默克藥廠任職及Nicolaou教授實驗室任職博士後研究員,他目前領導22位來自中國、香港和印度的博士後研究員,整個實驗室的設備皆具國際一流水準。美國化學學會雜誌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2006年2月還特別專文報導其實驗室(A Magnet For Talent, pubs.acs.org/cen/coverstory/84/8409singapore.html)。

另外大會也安排參觀新加坡唯二兩所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化學系。NUS化學系雖然整體硬體設備比不上台大或清華化學系,但值得一提,化學系與生化系共同在化學系NMR核心實驗室擁有一台800MHz核磁共振儀,專門研究蛋白質大分子結構。南洋理工大學承襲1955年南洋大學為創校歷史,1981年建立南洋理工學院,而1991年正式改名為南洋理工大學。從原本隸屬數理科學學院化學組改名為新成立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其系館將於2007年完工,經由現任系主任Loh Teck-Peng教授親自介紹,其主要發展方向為化學合成與化學生物應用,因此規劃中的六層樓大樓將有500個化學通風櫃的設計。

最後,大會在最後一天下午,也安排新加坡頗負盛名聖淘沙島(Sentosa)的參訪,聖淘沙島面積5平方公里,位於新加坡本島南部,距市中心半公里。這個田園式的度假島嶼,其馬來文名字是和平與寧靜的意思。搭上空中纜車,可由本島直達聖淘沙,並且可一覽整個新加坡全景。經當地導遊介紹,新加坡政府為了在2015年前將到訪旅客人數衝高一倍至一千七百萬,於2005年開放賭場設立,解除數十年來禁令的第一張賭場執照是於2006年5月由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 (Las Vegas Sands)取得,將投資36億美元的賭場度假區開發案,預定在2009年7月前對外營業。而第二個綜合賭場牌照,也於2006年12月8日,由亞洲市值最高的賭場經營商--雲頂集團(Genting Bhd.)以及其姐妹公司麗星郵輪(Star Cruises),與美國的環球製片結盟取得,將投資33.8億美元,將在聖淘沙島興建一座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及一座巨型戶外海洋公園,在2010年完工後,一年可望吸引一千五百萬名遊客到訪,可望在開始營運的前五年為這個亞洲島國帶進二十七億星幣收益,相當該國國內生產毛額的0.8%,並創造三萬個就業機會。

過去常聽聞「台灣應該多學學新加坡」,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此行對新加坡近身了解,看到新加坡不只在科學研究與生物產業上長足進步;同樣地,在觀光產業上也能打破多年的博奕禁忌。新加坡的國際化,吸引來自歐美與亞洲的傑出人才,為新加坡打造新世代的科技島,而以科技與觀光為兩大國家發展主軸,更將新加坡推向21世紀的新高峰。
《文:謝興邦;圖:新加坡國立大學NMR核心設施(謝興邦博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