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6 期 2007-04-12

研究發展
砷暴露與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砷暴露造成各種血管性疾病(包括烏腳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癌症(皮膚癌、膀胱癌等),不僅是台灣也是世界重要的環境衛生問題,因為砷,特別是無機態砷,廣泛存在天然地質層中,只要是天然水源不足,如降雨量少(如北美加州、印度孟加拉等)、或河川湍急無法保留降雨(如台灣),往往需利用地下水作為飲用、灌溉、養殖、工業用途時,就有機會進入人們體內。飲用水的砷濃度管制標準一直以來為學界、政府及工業界辯論中,美國環保署在2000年將標準降為5 ppb,但在2001又改回較高濃度的10 ppb,國人一般認為台灣也應設在10 ppb。有趣的是美國環保署引用許多台灣流行病學數據來做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資料,且國內半導體業用相當多的砷,如砷化鎵、砷化銦等,且國際毒理學會在2005年公認砷是最重要的人類環境有毒物質,所以砷的長期致病機轉,一直也是環職組的研究項目之一。

在流行病學探討方面,我們之前發現砷暴露會增加糖尿病2-3倍的罹患風險 (Wang et al, EHP 2003),也增加腦血管、心血管疾病、腎臟病(各增加至3.7、1.3、1.5倍),若加上有糖尿病的話,族群風險則增至 8.6、3.8、和7.8倍,其疾病率與之前砷暴露劑量亦成正相關 (Chiou et al, IJE 2005),由於糖尿病與相關之血管性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子--新陳代謝症候群,也就是我們常簡稱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臨床上的診斷則再加上肥胖、高密度脂蛋白兩個參數,這五項中有三個或以上量測值異常的情況下,則定義為陽性,於是我們探討砷暴露是否會增加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罹患風險。

環保署全省井水調查顯示近年來中部地區的砷濃度偏高,我們量測432位居住在中部高工業密度區居民的髮中砷濃度(為近數月之無機砷暴露指標),當濃度超過第二個三分位值時(也就是族群中前66%,大於0.034 ug/g hair)其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增加至2.5倍,此已調控年齡、性別、職業、抽煙等,進一步血壓、血糖、血脂也都隨著總無機砷暴露濃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特別在糖尿病、高血壓、或血脂異常的病人中,其線性增加的斜率較非罹病者(如非高血壓個案)為陡,此首度的報告將於近期刊登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Wang et al, 2007)。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胰島素的訊息傳遞有關,值得進一步探討。我們目前則正在進行砷導致血管硬化、及其與基因相關性的研究。在國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飲水砷暴露的密切監控可能也是社區疾病預防相當重要的因子之一。

註:感謝當地居民、衛生所、彰基、及國衛院團隊
《文:王淑麗;圖:左上:衛生所--收案現場,右上:填寫問卷,左下:健康說明,右下:有獎徵答(王淑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