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 期 2007-04-19

研究發展
兒童自閉症、注意力缺損症候群初診率提高,惟城鄉及地域差距大,醫療及社福既定政策修改刻不容緩

過去二十年間,兒童神經發展性疾患及其所衍生之相關議題,在臨床與公共衛生引起極大的重視。兒童神經發展性疾患的特徵是孩童在多項發展領域呈現障礙或遲緩(如認知、社會溝通及注意力等),一般臨床上較常見的疾患診斷包括自閉症疾患、注意力缺損症候群及智能不足等。

為了解台灣地區近年來兒童發展性疾患於族群中的分布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神醫學及藥物濫用組研究人員以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為資料依據,期研究結果能對台灣地區自閉症、智能不足及注意力缺損症候群其疾病首次診斷發生率、首次診斷年齡及影響臨床疾病診斷之相關因子提供進一步的本土性數據。

精神醫學及藥物濫用組研究人員,以民國85年至90年間出生近180萬的未成年被保險人為研究對象,分析長達3至8年的資料顯示,和民國85年至88年時期相較,台灣兒童自閉症初次診斷率於千禧年後提高了近14%;智能不足之初次診斷率卻降低了42%-50%;以年齡分析,自閉症初次診斷以2-3歲為最多,4歲後逐漸下降;注意力缺損症候群其首次診斷年齡則於學齡前逐年增長,於6-7歲達高峰。一般來說,台灣地區自閉症及注意力缺損症候群的診斷率在年輕出生世代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此種疾病發展趨勢和歐美先進國家類似(如英國、美國及丹麥等);反之,智能不足呈現下降趨勢。

針對智能不足族群,健保資料的分析結果亦顯示台灣地區呈現明顯城鄉及社經地位差異。經調整其他人口學相關變項的影響,來自較低社經階層的孩童有21%至35%較高的危險性被診斷為智能不足,但其自閉症的診斷率卻相較高社經階層孩童減少約42%。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來自都市化區域或高社經地位孩童,非都市化區域及較低社經地位之智能不足者其首次疾病診斷年齡較晚,首次診斷的發生率隨入學後年齡逐漸增高。

此種現象可能與醫療資源、健康照顧體系的分配不均等因素相關。此外,來自低社經地位背景的孩童,因主要照顧者無法辨識其疾病症狀或無法取得適當醫療協助,可能導致孩童確診時機延遲。早期發現與介入管理(治療或復健),不但能避免兒童神經發展性疾患影響層面的惡化,更能提高患童與家屬之生活品質。孩子的成長不能回頭,改善因城鄉及社經地位差異所導致疾病確診率不同,及改善兒童心理衛生服務需求不足之現狀應是刻不容緩。

兒童神經發展性疾患,顧名思義,疾病症狀多於孩童時期顯現。針對患病孩童嚴重的發展障礙,不僅需要家庭成員、跨領域的專家(包含臨床、教育及社會福利等各層面)投入長時期的照護,政府醫療及社會福利等權責單位更應擬定配套政策協助患病孩童及其家庭。

為避免現況之延續,既定政策的修訂或特定政策的研擬將有助改善目前顯著的城鄉及社經地位差異,如針對非都市化區域執行專案健保給付方案、專案鼓勵位於偏遠區域之基層診所及地區醫院提供適切兒童心理衛生服務,並考慮於幼兒健檢或保健服務中,提供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特別是來自弱勢家庭)特殊衛教,以增進其對孩童神經發展疾患徵狀的警覺度。
《文: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公共事務組;攝影:沈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