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0 期 2008-09-26

會議報導
演講紀要:從科學面至法規面談飲用水含砷之風險評估
Seminar Summary: Risk Assessment of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From Science to Regulation

國衛院於2008年9月4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來院演講,與同仁分享並討論公共衛生中研究風險評估與管理的議題,包括危害辨識、劑量反應評估、暴露特性、風險特徵、風險溝通與風險管理等。本次主要討論的危害物為砷。

地表上處處都有砷,主要藉由水於環境中傳布。一般人的砷暴露主要管道是攝食(經由水、食物藥物與土壤等)、吸入等,而環境中的飲食,職場中如煉銅、燃煤、木材保存、玻璃工廠等,均是砷暴露的來源。因砷暴露而引起之砷中毒是屬於全身性的健康危害,包括急性中毒、亞急性中毒以及慢性中毒。文獻指出,現今仍有許多國家地區是飲用水高砷暴露區,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中部、孟加拉、柬埔寨、智力北部、中國(內蒙古、山西、新疆)、匈牙利、印度、墨西哥中北部、台灣、美國以及越南等。而在台灣,潛在的砷暴露人口約10萬人至20萬人,兩個砷中毒地區分別是西南沿海(布袋、義竹、北門、學甲)與東北沿海(礁溪、五結、壯圍、冬山)。最開始引起注意因砷暴露引起的疾病即是烏腳病,此種末梢血管疾病出現在台灣西南沿海,開始罹病的時候,四肢末稍會變成紫色或紅色,且出現冷與麻的感覺;慢慢地到了中期,因為血液無法流通,潰瘍的部分會變成黑色,漸漸地形成持續疼痛或有灼熱般痛的壞疽,而使得肢體呈現壞死的現象,最後不得不自然脫落或手術截肢。〈更多內容〉
《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院士演講/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