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4 期 2009-05-27

研究發展
巴拉松酶基因與慢性砷暴露對心電圖異常之加成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ymorphisms of paraoxonase gene cluster and arsenic exposure on electrocardiogram abnormality

自19世紀初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因淺井地下水通常帶著較高的鹽份,因此居民鑿深井取水飲用。後來發現,在深井水之中存在著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其中,砷為最主要的汙染成份之一。雖於民國70年代早期,西南沿海地區就開始全面裝設自來水管路,但於80年代中期其普及率仍不高,直至80年代晚期居民才全面停用地下水飲用。慢性砷暴露目前已被許多研究證明與較高的癌症(含內臟癌與皮膚癌)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關。然而,關於慢性砷暴露所產生之長期健康影響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巴拉松酶(paraoxonase,PONs)是一種附在高密度脂蛋白(HDL)上水解氧化脂質或有機磷農藥的酵素,因而被認為具有保護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功能,但目前科學研究亦僅止於病例對照式研究,而無法作更明確的因果推論。近年遺傳技術的進步,始有AS3MT、GSTO等砷代謝相關基因之完整定序資料,並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投入了解人體代謝砷之機轉。本研究的目的為利用12導聯同步心電圖作為心血管疾病的測量工具,來評估遺傳因子及慢性砷暴露對於心血管疾病之共同作用。〈更多內容〉
《文/圖: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廖雅堂博士班研究生;審校: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李婉芬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