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期 2004-02-27

研究發展
控制A型禽流感病毒(H5N1):公共衛生之重要考量

在部份亞洲地區,H5NI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家禽間爆發,對農業造成立即且嚴重的後果1。人類被感染並引起高死亡率的案例在越南及泰國出現,被病毒感染的禽隻遍佈兩國。可以預期,在禽隻感染快速擴散的國家,感染給人類的案例也較多。同一地理區域,相較於大量禽隻的感染,目前人類受到禽流感感染的病例在比例上可以說極為微小,這或許可解釋為人類較不易遭受 H5N1 病毒感染。截至目前為止,人傳人的感染案例尚未發生。

然而禽隻持續感染的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一種新型流感病毒,易於人與人之間傳染,而引發大規模的流感。這種機率十分低微,可是一旦這類罕見的情形發生(上個世紀發生過三次),人類的健康將面臨相當嚴重的後果。因此,當我們在權衡 H5N1 禽流感疫情之下禽隻當下可估算的經濟損失相對於可能而無法預測的人類流行感疫情的嚴重後果時, 我們對禽流感所帶來公共衛生上的威脅應予優先處理。

某些動物類疾病可傳染給人體。由過去對這種「人畜共通疾病」的經驗可知,為了保障大眾健康,管理動物健康的嚴格措施,有助於重建消費者信心 2。最近的經驗亦顯示,防治人畜共通疾病的措施(目的在杜絕疾病在動物間進一步擴散、將經濟損失減到最低等),均須密切配合協調以將長期威脅人類健康的因素降到最低。目前疫情處理情形,消滅禽隻疾病的措施亦同時在於減少環境中的病毒,有助於降低人類接觸及感染病毒的機會。這類措施必須緊急確實執行,以保護人類健康為最高優先。過去香港、荷蘭等地曾出現造成人類感染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這些地區都具備企業化的養殖場,完善的衛生與農業基礎設施。即便如此,消滅感染家禽仍是一件複雜、困難、所費不貲的艱難工作。上述兩個疫情最後都被控制下來,由於採取了非常措施立即撲殺家禽、檢疫及消毒農場、嚴格的生物安全性、限制動物遷移、並賠償農民損失等措施。

目前的疫情則有不同。這些地區家禽被自由放養,管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尤其困難。部分受感染國家中,80%的家禽都飼養在自家的小後院裡。至於在鄉下地區,農家飼養小群自由放養的家禽。以目前疫情的特性,H5N1 病毒有可能在這些地區中盤據,進而有可能傳播到其它地區。這是2月3、4日於羅馬舉行的FAO/OIE/WHO控制禽流感之技術顧問會議中所得到的共識 (譯注:FAO=世界農糧組織;OIE=世界人畜共通疾病組織;WHO=世界衛生組織)。

管制動物疾病以降低對人類感染之風險是沒有任何單一規範可循的。過去四十年,世界各地只發生過18件高致病性禽流感,大部份是由 H5N1 以外的病毒所引起。過去的經驗不足以提出一套迅速、有效的因應對策供受波及的國家採行。防治措施應依各國特有之疫情與能力之不同而制定,衛生及農業部門應同心協力密切合作。農業部門所面臨的第一時間挑戰就是迅速撲殺H5N1病毒帶原之禽隻。疫區國家的有關當局必須協調合作。

透明公開的人類與動物疾病通報制度絕對必要。儘管面對未然,專家們完全同意一旦發現禽隻受感染或接觸病毒後,迅速撲殺這些禽隻,是保護人類健康、降低進一步農業損失之第一道防線。其他措施,例如為健康禽隻施打預防性疫苗等,可列為輔助角色,以便與其他預防擴散措施配合。世界衛生組織一再強調,必須確保在實施撲殺工作時不致於導致人類感染;並且確定實施禽隻預防注射後也不應鬆懈警戒之心,或消弱其他防制措施。

因應當前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強調三個策略目標:避免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控制當前人類感染疾情並預防進一步擴散;及從事必要研究以作好事前準備及緊急因應力,包括立即研發人類預防感染H5N1的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已發布一系列技術準則,以降低人類感染的風險,並加強國際間因應作業的協調。

1高致病性禽流感經OIE世界人畜共通疾病組織歸類為A類疾病。A類疾病含傳染性疾病,不論國界,可能造成非常嚴重而快速的流行,危及社會經濟及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後果,並對動物及動物製品之國際貿易極具威脅。
2其中一例即為發生於牛隻的牛腦海綿狀病變, 或稱 “狂牛病”,目前已導致一種罕見的而且致命性的人類新興疾病之發生。

《原文: WHO 2004年2月10日禽流感網頁;翻譯:秘書室; 校閱:楊哲安; 攝影:陳麗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