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0 期 2012-11-13

研究發展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肝膿瘍:新侵襲性症狀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a new invasive syndrome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為人類院內感染之病原體,大多數社區感染的病例症狀為肺炎或尿路感染。過去20年間此種獨特的侵入性症候群所引起的肝膿瘍,在亞洲的通報病例愈來愈多,此症狀乃為新興的全球性疾病。

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蕭樑基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長期與三軍總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等單位合作,共同回顧並總結此侵入性疾病在微生物方面之臨床表現與管理,此論文已發表於今年11月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在這篇綜述中,詳述了KP引起肝膿瘍的流行病學與危險因子、毒性因子、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

過去醫學教科書提出細菌性肝膿瘍一般是多種細菌混合感染,台灣是首個觀察到與西方醫學教科書所提出不一樣的地方;之前皆認為此疾病由KP單一細菌所引起,直到1998年該研究團隊發現在病人分離出來的KP外殼蛋白型(serotype K1與K2)盛行率與國外發現之分型不同,國外serotype K1很小。蕭樑基研究員等人已於2002年發表了有關KP肝膿瘍的重要發現(Gut 2002;50:420-424),該研究指出K1與K2是導致肝膿瘍的重要細菌因子;之後亦發現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導致細菌性肝膿瘍另一個原因,因此致力於研究不同的治療方法。〈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蕭樑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