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3 期 2013-05-08

院務紀事
102年國衛院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得主─黃東明副研究員
Dr. Dong-Ming Huang receives 2013 NHRI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 for Junior Research Investigators

黃東明博士於2002年取得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博士學位,2002至2004年於台灣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主要研究為探討一系列抗癌藥物的開發與藥理作用機轉。2004年起進入本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要參與奈米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之「奈米粒子在幹細胞追蹤應用之研究」計畫,於2006年受聘於本院奈米醫學研究中心擔任助研究員,並於2010年升等為副研究員,2011年榮獲「100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黃博士自覺在奈米科技領域所具備的基礎及知識,較其他投身奈米醫學研究領域的先進和同儕落後,因此在擔任助研究員之初,除了一方面延續奈米科技與幹細胞的研究並從中找尋新的研究課題,另一方面則是試圖拓展並建立新的研究主題。因此,除了以多(中)孔性矽奈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及結構為球型的「氧化鐵@矽奈米粒子」(氧化鐵為核心,矽為外殼)標定人類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黃博士實驗室也於2008年開始以臨床使用之商品化氧化鐵奈米粒子Resovist磁振造影顯影對比劑,進行幹細胞標定的後續實驗,試驗其對幹細胞安全性,並於活體動物中建立動物模式平台。相關奈米粒子在幹細胞顯影應用的研究成果陸續刊登於The FASEB JournalNano LettersBiomaterialsSmallACS Nano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等國際期刊;另外,在拓展新的研究主題方面,黃博士實驗室開發出由紅血球微囊(RBC-derived vesicles, RDVs)為奈米載體的新穎性系統以及適體(aptamer)結合之DNA二十面體奈米粒子(DNA icosahedral nanoparticles),相關研究成果也刊登於NanotechnologyACS NanoNanoscale等國際期刊。

同時,黃博士實驗室也從不同角度切入奈米粒子於生醫應用新策略的研發上,例如:利用幹細胞對腫瘤有尋地自導的能力,結合奈米粒子以及藥物的控制釋放,發展一個可準確傳遞抗癌藥物的系統,以提高藥物對抗腫瘤的標靶特性。

黃博士表示非常榮幸能獲得102年度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感謝國衛院和評審委員的肯定及在研究計畫的支持。尤其是進入國衛院,由原先的藥理研究領域跨足到奈米醫學研究範疇,是個很大的挑戰,曾令他對自己在奈米醫學研究的能力及方向上產生疑慮,此獎不僅給予了他極大的榮譽,更獲得了無比的鼓勵。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資料來源:學術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