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4 期 2013-05-17

研究發展
以抗菌致病性為標靶的小分子藥物研發
Drug discovery targeting bacterial virulence

傳統抗生素以殺菌(bacteriocidal)、抑制細菌生長(bacteriostatic)的方式成功地治療細菌感染已然是藥物化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依據其作用機制主要分為5類:

  1. 抑制葉酸的合成影響細菌細胞代謝(sulfa drugs)
  2. 阻斷細菌的細胞壁合成(β-lactams)
  3. 干擾DNA轉譯及複製(nalidixic acid)
  4. 抑制蛋白質合成(aminoglycosides)
  5. 改變細菌細胞膜電位,致死地影響其通透性,以達到殺菌效果(polymyxin)。
自Surgeon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在1969年發表宣稱「We have closed the chapter on infectious diseases, due to antibiotics」,這當然是個令人期待的願景,但也因過於樂觀,爾後卻逐漸忽視抗生素的研發。利用藥物破壞細菌生長之關鍵組成,固然不失為高效的抗菌策略,卻對目標菌體產生演化壓力,導致抗藥性迅速產生,迄今許多細菌感染已對現有的抗生素產生多重抗藥性(圖一),讓開發治療感染症的新藥再次成為當務之急。〈更多內容〉
《文/圖: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陳韋涵研究助理、鄒倫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