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期 2004-07-13

健康知識
治療就是希望,精神病患有藍天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人際關係複雜、社會價值多元,以及全球經濟活動的高迭起伏,人們承受日夜急速的高壓,致使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率在各個角落日益顯現。所謂精神疾病意指一個人的認知、思考、判斷、情緒以及驅動力(飲食、睡眠等)功能上的不正常現象;常見的精神疾病分為兩個範疇,一是精神病(psychosis);一是精神官能症(neurosis);前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型精神病、妄想症等,後者如精神官能性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畏懼症等。

精神性疾病源於腦部功能的變化,其病因複雜多端,牽涉及生物性(如遺傳)、幼年環境、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急遽的壓力等,根據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資料統計,精神疾病的發生不會是單一的因素,為多種因素合併所引發。

隨者醫學科學的進步以及對大腦功能的逐次瞭解,精神性疾病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發展神速,各類藥物及心理療法皆有,療效顯著,連向來被認為難治療的連精神分裂症,其緩解率都可以達到75%。所謂緩解率為經過治療之後精神症狀可以減輕,亦即100名病患其中有75位的症狀能夠減輕,而其中的25名病患則可望根除。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精神疾病必須長期治療,持續投藥,且不論是哪一種精神疾病,越早發現治癒及癒後的狀況越佳,所以千萬不要諱言忌醫。

精神疾病如若是精神分裂症,其主要的症狀為幻覺、幻聽,以及被害妄想,尤其是聽幻覺部分最為常見,如家人發現有情況,必須及早就醫。至於情感型精神疾病,如躁鬱症,發病時分為躁期與鬱期,前者會出現情緒高昂、多話、精力旺盛(如可以兩、三天不睡覺拼命工作、寫計畫等)、亂花錢(如衝動刷爆信用卡)等;後者則出現憂鬱、食慾下降、失去興趣,甚至有自殺的念頭等;然也有兩者混合發作的現象;家人應當警覺。

如前所言精神疾病的起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目前科學家透過各種研究,以及藥物的開發等以求治癒病患。對精神病患而言,有治療即有希望,千萬不要放棄醫療,家人也必須給於持續的支持、鼓勵,大家共同來幫助精神病患走出陰暗角落。
《文:林克明;攝影:沈世華;圖: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林克明組主任;本文轉載自2004/7/7自由時報專欄健康小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