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期 2004-09-16

健康知識
甩開「焦慮症」-- 從心開始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尤其是工業化、資訊化之後,以腦力工作的族群增加,當人一旦面臨壓力,或是處在一種不喜歡的情境,就會引發出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但是你還是必須去面對它、處理它,這時一般人大多會出現保護性反應,亦即萌生逃避或是要擺脫的心理狀態,在某程度上已經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

每個人都出現過焦慮的情形,這種日常生活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或是情境改變而趨於穩定,所以此種短暫性的焦慮並不是疾病。在臨床上,如果因一些很輕的因素、或是很小的挫折,就引發出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引起身體的諸多不適,才歸類為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焦慮症的表現除了心理有無法自制的憂慮外,尤多身體症狀,如疲憊、氣急、胸痛,而這些症狀常伴隨腹瀉、頭暈、便秘、心跳加速、噁心腹脹等。按照現在精神醫學的分類,焦慮症為中度的心理障礙所引起,對身體無直接的危害,但是精神上的不愉悅與動輒焦慮的情狀,會造成自己與周遭包括親友、工作同伴之間的緊張情緒,使得個案的人際關係不順暢,因之,也逐漸引起精神醫學界的重視。

西方國家患焦慮症的人數已不斷攀升,根據估計,發生率為每百人3%-5%,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在東方,亦有另一種獨特的焦慮族群,這即是面對考試壓力的學生,且大多為青少年。這些學生在考試前會發生如上的症狀,其中最典型為腹瀉、冒冷汗等,產生焦慮症的學生大多是性格內向、敏感、在乎自己的表現者,由於一到考試,臨場往往失常,週而復始,遂產生更焦慮的情形。

焦慮發生的原因在科學層次尚未有定論,然童年際遇(如與親人分離)、以及遺傳生理的差異,均有關係;不過既然每個人都曾出現過焦慮的情形,對於那些無法自行緩解的人,就必須思考就醫治療了。

治療分為兩個範疇,一是心理治療、一是藥物治療。針對心理治療,個案在心理師或其他諮詢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充分認知產生焦慮症的原因與背景,學習移轉壓力或是舒緩的方法,如以呼吸調解、適量的運動,以及與親友親切的交流等,均可幫助個案度過精神焦慮,建立自信心。

如果個案的情況嚴重,則需就教精神科醫師,由醫師判斷是否投以藥物治療。目前抗焦慮症的藥物其主要作用為於中樞神經系統之邊緣系統、丘腦、杏仁體等部位,能明顯改變症狀。

中國有句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牙疼當然是一種疾病,就跟焦慮症一樣,常常讓人輕忽,但是發生時卻是折磨不堪,所以還是不能大意。一般來說,焦慮症患者自我的要求較高、又非常在乎他人的觀點,處在今日這種高壓的生活環境中,遇事挫折在所難免,所以當身旁有焦慮症患者時,必須加以關懷與鼓勵,因為今日你幫助他人,也許他日,別人幫助你,這誰又知道呢!
《文:林克明;攝影:沈世華;圖: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林克明組主任;本文改寫自2004/8/18自由時報專欄健康小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