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期 2004-09-29

健康知識
發現躁鬱症,躁期鬱期極端病徵差異

近來有關躁鬱症病患傷害他人、或是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精神疾病中的躁鬱症,彷彿成為一個隱形與不定時炸彈,讓不瞭解疾病本質的社會大眾至為擔心,甚至將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或是憂鬱症混為一談。

躁鬱症與憂鬱症兩者皆為情感型疾病,是次於精神分裂症的第二種常見精神性疾病,躁鬱症與憂鬱症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發病時,分為躁期與鬱期,由於嚴重鬱期時個案有明顯意志消沈與情緒低落的現象,與憂鬱症的症狀相似,所以容易產生誤解。

躁鬱症因個案所呈現的病徵,有幾種型態,包括第一型的躁狂與重度憂鬱;第二型的輕度躁狂與憂鬱;以及第三型的循環性情感疾病-情緒明顯的循環起伏。但是無論哪種型態,躁鬱症均會產生兩種非常不同的表現型態,當發病於鬱期時,個案的精神狀態委靡,莫名的悲傷或是持續哭泣,悲觀、易怒、焦慮,感覺沒有價值,甚至反覆產生自殺的念頭,這些症狀可長達六至九個月,自傷的危險性極高。

躁期症狀則反之,以輕躁期為例,患者感覺頭腦清澈、思考反應迅捷,一切輕鬆自在、充滿自信,身旁周遭的人也覺得可愛極了,平時認為無聊的事情在輕躁期反而覺得有趣,因此許多個案會沈浸在類似這樣的快樂的迷失中。

重度狂躁則更進一步呈現狂妄自大、信心十足,甚至可接連幾天不睡覺、渾身充滿創造力,膨脹的自我意識讓腦中天馬行空,思考快速而衝動,此時說話速度變得極快,行為莽撞而衝動;許多個案會出現刷爆信用卡或是買下數棟房子等強烈購物慾,也有狂賭或發生婚外情的病例。也因為有莽撞的行為,個案容易被激怒,致令發生難以想像的事件。一般而言,躁症可持續三至六個月。

躁鬱症的成因複雜,絕非一端,無論是生物性因素、環境因子,或急遽的壓力衝擊等,都只是引發疾病的近因,因此必須等待更多的科學研究解釋。根據統計,人一生中可能的罹病機會為0.4%至1%,過去因為資訊不發達,以及醫學常識有限,對於躁鬱症的瞭解不足,其實它早已威脅人類的健康。而今日在藥物的適當控制之下,已可協助病患穩定情緒,避免傷害事件發生。

目前治療躁鬱症的藥物有多種,如鋰鹽、Divalproex、 Carbamazapine等,有70%可預防再發。是否持續用藥,則視其發病的症狀以及次數、嚴重度;然最重要的是必須就醫,且依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忌於未發病時擅自停藥。躁鬱症患者往往規避就醫,這時必須依賴家人以及親友的規勸,鼓勵病患就診,以鼓勵他們遠離躁鬱幽谷,面對陽光人生。
《文:林克明;圖:台北市立療養院;本文改寫自2004/8/11自由時報專欄健康小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