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期 2004-10-06

會議報導
赴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紀實

九月十五日代表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簡稱醫評會)的賴其萬教授及筆者,前往華府參加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簡稱外評會) 追蹤對世界各國醫學院評鑑的會議,準備在該會對台灣醫學院評鑑的疑問做回答與說明。外評會排定的議程是十六與十七共一日半,參加備詢的國家包括波蘭、捷克、英國、愛爾蘭、荷蘭、泰國、印度及台灣等共十四國,各國多是醫評負責人代表參加,但也有由大使館或顧問公司人員陪同的。外評會一年開兩次會,調查有美國子弟前往學醫的國家之醫學院評鑑制度在品質上是否可與美國相比。按旅美台灣人第二代有人回國學醫,故也列入調查之列。

會前需先提供外評會這兩年來醫評會所進行的活動資料,這些文件皆依照該會所規定的格式撰寫。今年台灣案特殊之處,是外評會去年九月曾派阿拉巴馬州伯明罕醫學院第爾(Deal)院長來台觀察醫評會評鑑中國醫藥大學之舉,Dr. Deal也已撰寫相關報告提交該會。這份報告與前述文件資料皆由該會Paris-Albertson女士細讀,整理後成為完整簡報,先向委員會就台灣案做口頭報告後,再由筆者與賴教授接受質詢。

美國外評會委員們這次對台灣提出的詢問內容的整體印象可用一句話概括:台灣醫評會已經在美國教育部建立了良好的聲譽,故氣氛極為融洽。詢問內容不但毫不尖銳,更有委員讚譽台灣的醫評會之進步與成就可成為發展類似新制度中國家的榜樣,使筆者深覺欣慰。委員還詢問鄰近台灣的國家包括大陸,是否派員取經。筆者答覆,大陸絕不可能,不過香港高等教育評鑑委員會曾派代表來台觀摩。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已集中在教育部醫教會向教育部提出的白皮書,以及高教司在白皮書出現後擬定的醫學教育六年改革計劃。對將於二OO五年進行的該計劃短期目標之成效的評鑑寄予期望,故有一委員建議台灣於二OO六年三月向該會再做報告。

這次答辯會與前兩次的氣氛迥然不同,使筆者深感一九九八年以來,在國內與國際所做的耕耘毫未白費,在醫學教育的評鑑方面,已經贏得美國的推崇,感慨可謂萬千。回想一九九八年十月八日,筆者臨時受教育部之命在華府答辯時,我國高等教育在評鑑方面尚沒有搬得上國際檯面的制度,因而教育部交給外評會的文件幾是慘不忍睹,當時雖有李明亮及李源德兩位教授陪同,但筆者答辯備感吃力;當時答辯結果是當場被裁定台灣評鑑制度與美國無法相比,鎩羽而歸。

回國後筆者為求能與國際接軌,以痛定思痛的心情擬就醫評會計劃發展,於當年十二月十六日經全國醫學院一致通過,筆者則親自前往澳洲見習彼邦評鑑工作,並於二OO一年在台揭開了評鑑醫學教育之序幕。該年年底醫評會將已舉行之活動寫成報告,附上廿一件英譯文件,要求外評會重審台灣案,並由筆者及何曼德院士連袂赴會答辯,一舉成功,外評會認定我國醫學院評鑑已達到美國水準,筆者與何院士及內人皆當場相擁互祝。

從一九九八年到二OO四年的六年,在台灣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路。本文目的除了報告醫評會的努力與成就之外,更期望提醒國內醫學界這成果得來不易,薪火必須永續傳承,才能為國內的病人造就優良的健康保姆。同樣重要的事實是,一座可以與國際醫學教育家們平起平坐的舞台已經蓋好,可供我們與其交換心得以謀國內醫學教育之進步,此將有賴國內醫學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文:黃崑巖;攝影:朱宥樺;圖: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醫學院第爾院長Dr. William 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