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癌症研究所蔡坤志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指導萬芳醫院消化腫瘤科張智翔醫師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協同研究,利用先進的擬人化免疫小鼠(humanized mice)以及患者來源腫瘤轉殖技術(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s)領先世界發現,現行依據患者最高忍受劑量所設定的化學治療療法,會在高度纖維化的癌症(desmoplastic cancer),包括某些乳癌與胰臟癌的基質(stroma)中活化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中的STAT-1與NF-κB訊息傳導路徑,使其表達並分泌大量的ELR陽性驅化素(ELR-motif-positive chemokines),這些分泌激素會刺激殘存的腫瘤細胞,並將之轉化為具有高度侵犯性與抗藥性的所謂癌症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同時刺激腫瘤微細血管增生(angiogenesis),並誘導具有免疫抑制能力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進入腫瘤基質,因而造成化學治療後癌症的復發以及轉移。〈更多內容〉
《文/圖:癌症研究所蔡坤志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