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期 2004-11-11

會議報導
2004國際重金屬毒理研討會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於10月15至16兩日,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B1C演講廳,舉辦「2004國際重金屬毒理研討會」,針對重金屬毒理、訊息傳遞、風險評估、環境致癌因子及心血管疾病等議題進行研討,衛生署陳建仁署長並於16日上午蒞臨指導,發表台灣飲用水引起慢性砷中毒對健康的影響及「環境的健康風險評估&分子生物標記,激發現場諸多學術討論及媒體的注意。

研討會中由陳署長發表極受重視的研究發現,關於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地下水含有重金屬砷,長期飲用者會增加罹患癌症風險,易誘發腎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心血管等疾病。研究以飲水濃度在300ppb高砷組與砷濃度在0.1ppb低砷組為比較,發現高砷組罹患肺癌比率是低砷組的四倍,膀胱癌是八倍,皮膚癌市二十倍,前列腺癌為三倍。陳署長更指出在砷污染區抽煙人士之肺癌為非吸煙者之十五倍。在這些研究報告出爐後,美國環保署與世界衛生組織已將人體飲用砷濃度安全含量由50ppb向下修正為10ppb;國內環保署去年也一併修正。

按流行病學探討王淑麗副研究員也提出在台灣部分地區砷殘留於環境中易沉積於地下水造成污染。近年來台灣常出現缺水現象,民眾慣於鑽井解渴,因台灣地下水常含有重金屬砷,在研究報告出爐發現在糖尿病族群中高砷地區糖尿病相關腎臟疾病盛行率是非高砷地區的2.8倍,視網膜病變是2.1倍,神經病變為7.2倍,周邊血管疾病為1.2倍,腦血管疾病為3.2倍,冠狀動脈疾病為2.4倍。在非糖尿病族群中,高砷含量地區居民罹病率也較非高砷含量地區為高。腎臟病1.5倍,神經病變為13.9倍,周邊血管疾病為12.5倍,腦血管疾病為3.7倍,冠狀動脈疾病為1.5倍。在飲水砷濃度與疾病相關性上飲用水砷濃度0.1ppm以下組罹患微血管病變(腎臟病、失智症等)盛行率為15.85%;砷濃度在0.1至0.3ppm組罹病盛行率上升至21.7%;飲水濃度在0.3至0.66ppm時罹病率再上升至28.3%。

研討會中邀請來自美國分別代表政府、學術與企業界三位專家Dr. Bruce Fowler(Assistant Director of Science,ATSDR/CDC),Prof. Mary Sexton.(Univ. of Maryland)及Dr. Bruce Kelman(President,Globaltox)。國內專家包括中央研究院詹崑源研究員、台灣大學余幸司主任、國立清華大學楊嘉鈴教授等。兩天研討會透過主持人,包括國立台灣大學王榮德院長、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張惠華研究員、台北榮民總醫院鄧昭芳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健康學院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何啟功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研究業務處張仲明處長及國防醫學院劉紹興教授作精闢的導引,讓全場與會者與主講者有良好的互動交流。

猶如國際上許多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國家,台灣也有所處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台灣地小人稠,環境衛生成為一重要的問題。其中台灣常用的重金屬化學物包括鉛、鎘、砷、汞都已導致台灣民眾如烏腳病、鎘米、汞污泥及綠牡蠣等疾病。目前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特將重金屬研究標立為一研究重點,希望透過其設立探討台灣重要健康及疾病問題與環境職業因子、個人易感性相互影響關係,並提供預防、預測、保護實證與策略,進而減少國人因環境職業因素所引起疾病與機能障礙負擔,提昇國人健康。雖然台灣許多不同的學術研究單位都有各自的研究計畫,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的研究則是以任務為導向及整合性方法進行,結合並連貫環境探討、流行病學分生研究、動物實驗,以致風險評估;希望不單只是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更在問題解決方面能有實際的貢獻,以達到預測、預防與保護的目標。
《文:王秀仁,鄭美玲;攝影:葉斯清;圖左至右: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張惠華研究員,Dr. Bruce J. Kelman, President, Globaltox,Dr. Bruce Fowler, Assistant Director of Science, ATSDR/CDC,衛生署陳建仁署長,Prof. Mary Sext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衛生署國際合作處張武修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