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8 期 2018-01-26

健康知識
人工智慧與藥物開發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rug discovery

在大家談論到人工智慧(AI)時,不外乎想到早在1950年代,AI之父艾倫•圖靈(Alan M. Turing)便提出了「機器會思考嗎?」的理論,並掀起了AI第一波熱潮(1950 – 1960年)。那個時代,圖靈開發了圖靈(通用)機,通過輸入某號碼,圖靈機便會執行某個預設好的動作,這也是現今電腦的雛形。當時的AI只能回應特定的問題,尚無法解決複雜的問題;於是這熱潮不久就進入了AI的寒冬時代。第二次的AI熱潮出現在1980年代,不少專家提出給電腦大量的資訊,讓電腦的資料庫有所回應,也就是所謂的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藉由龐大的資料庫回應問題,現今iPhone手機內的Siri正是此方式的應用之一,但是資訊一直是無窮盡的,須要不斷輸入資訊以及備有龐大的儲存設備與高速的電腦。彼時的AI沒有現今的雲端技術,同時也無法理解問題的根本意義後分析解決問題,導致AI的開發學者又一次的遇到了瓶頸,於是1995年AI的開發再一次停滯。第三次的AI熱潮是在2000年左右,機器學習的程式撰寫漸漸撬開了這寒冷的冰磚,隨著Google搜尋引擎的問世,網路資訊如爆炸般的從世界各地傳開,人們如火如荼的發展處理網頁的機器學習方式,那時的AI可以讓電腦學習如何分類、判斷,以及簡單的預測未知事物等,不過該方式的準確度取決於特徵量的判斷與設計。〈更多內容〉
《文: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柯屹又助研究員;表: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劉愷倫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