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期 2004-12-14

學術交流
EB病毒噬血症候群的致病機轉及信息傳遞研究

國際EB病毒及相關疾病研究協會是EB病毒的主要學術研究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台灣共有十五位代表參加,提出十四篇論文,口頭報告三篇,包括筆者提出的EB病毒噬血症候群的致病機轉及信息傳遞研究(Pathogenesis and signal pathway of 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第十一屆國際EB病毒及相關疾病研討會頒贈Henle Lecture Award予英國伯明罕大學的Alan Rickinson教授。Rickinson教授盡三十年之力研究EB病毒的免疫反應,授業於EB病毒大師Epstein(1976),目前正與香港及台灣合作研究鼻咽癌的免疫治療,他也是國衛院臨床研究組的諮議委員,今年十月六日曾到台灣參加諮議委員會議。

本次大會首日主題是病理機制及信息傳遞,由EB病毒大師哈佛大學的Kieff教授進行開場演講。Kiefft闡釋LMP-1引起NFkB活化的三種不同機制,與IKK之參與有關。筆者報告LMP-1在噬血症候群的機制與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XLP)的SAP基因之調節有關,對EBV引起T細胞的過度活化提出了一個共通的信息傳遞路徑,引起許多迴響。

此次的大會中EBV與紅斑性狼瘡(SLE)之關係受到注意,是否estrogen可以調控SAP,引起TH,細胞的異常反應值得一試。另外,NPC方面也有甚多的討論,尤其當細胞分化好時,EBV病毒反而進入複製期,頗引起大家的興趣。陳振陽教授提出EBV基因可以引起DNA的傷害及突變,可以解釋EBV引起NPC的一個可能機制。日本Kochi醫學院的DR.Dohno 報告了一系列的EBV初次感染時的IgG及IgM抗起反應與病毒量與時間之關係頗為有趣。香港大學的曹教授以口腔咽喉上皮細胞培養,而後感染EB病毒,發現ID1 gene被活化,且此基因與細胞生長及轉型有關,是比較重要得發現。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的Prof. K. W. LO在3p21.3發現-RASSF1A基因與鼻咽喉相關,屬於-腫瘤抑制因子,是本次大會中最重要的演講。

在Hodgkin disease 方面,英國伯明罕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autotaxin是RS細胞所特有,而且可以促進細胞之生長。在感染性單核球增生(IM)與Hodgkin disease之相關仍是很有興趣之課題。在IM時EBV感染的細胞,其NFkB、ID1、及autotaxin之表現與RS之差異如何都是值得進一步去研究的題材,是此行的收穫。意外的是,舊題目新研究的題目不少,尤其是EBV感染、潛伏、及細胞特徵都未澄清,有待未來解決。我們自越南胡志明市合作取得一、兩百例EBV相關的良性及惡性淋巴增生材料將很寶貴。
《文/圖:蘇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