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期 2005-02-01

院務紀事
院長實驗室助研究員張文祥當選中央社甄選2005年台灣十大潛力人物

青春時期的張文祥,作夢也沒料到自己有一天竟會從事學術研究 ― 他嗜聽重金屬搖滾樂、彈吉他、打籃球、在電台當DJ、在賓館打工,考試成績總在留級邊緣,就連畢業考英文科都得補考兩次方能畢業,今天踏進生物醫學界完全是誤打誤撞。

音樂一直是張文祥的最愛。他的外祖父是四、五十年代台灣極為罕見的鋼琴調音師,有次外祖父在水災後還能一個人坐在板凳上開心喝酒唱歌的樂天豁達畫面令他記憶深刻,因此高中畢業後,他數度認真考慮想要走音樂創作這條路,卻最終還是接受母親的勸說,像大多數男生一樣選擇理工科,好不容易重考了兩次,終於考上文化大學海洋系生物組。

回想大學時光,張文祥說,潛水抓魚採貝雖然有趣,卻非興趣所在,他打算轉系讀電機與電腦,夢想是發明機械手臂,系沒有轉成,卻在大二升大三就去考GRE,嚇了同學老師一跳,他自己也沒料到,高中時英文差點當掉,但常常聽英文歌,還能打下聽英語能力的底子。

即使畢業後要出國留學,張文祥又和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鎖定赴美深造,他崇拜職籃球星喬丹,一心一意準備申請喬丹的母校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他回憶說,當他興沖沖地到了代辦留學補習班,櫃檯人員隨口說「又一個來申請北卡的」,當場潑了他一頭冷水,他自問:「憑我的條件,我上得了北卡嗎?就算矇進了北卡,與這麼多名校畢業的台灣留學生相比,我又算老幾?」

如果說張文祥決心要放洋,那麼他是到了法國以後才真正找到方向。當初放棄美國毅然決定去法國留學,是無意中聽見了一位阿姨的朋友的話:「法國唸書不用錢」。既然能減輕雙親的負擔,張文祥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先申請短期觀光簽證,憑著只會說「你好」、「謝謝」、「再見」等幾句破法語,在攝氏零下二度的隆冬,抵達巴黎,當時他連學校都沒有著落。

與明星學校畢業赴美深造的乖乖牌學生們相較,張文祥的求學之路既傳奇又波折。為求能儘快將法文學好,他早上七點就出門上課,好不容易熬過一整天的聽讀說寫等密集訓練課程後,晚上還獨自坐在煙霧瀰漫的窮人酒館,聽著爛醉的流浪漢對他說著一長串他聽不懂但好像是不斷重複的法語。等聽力漸漸進步後,張文祥才恍然大悟,原來流浪漢所不斷重複訴說的是他的悲慘人生與心中悲哀,而他這個台灣人卻還因為完全聽不懂而兀自傻笑以對。

回憶近十年的歐洲生活,張文祥覺得最大的收穫與感恩就是結交了各個階層的朋友,除了讓自己的心胸和視野更為寬廣外,對於一些重大的人生抉擇,這些朋友更適時提供協助。一九九一年夏,原本張文祥即將要從法國不列塔尼大學拿到碩士文憑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卻不料期末考那天剛好與英國駐法大使館舉辦的英文能力測驗撞期。當時張文祥若決定留下來考期末考,就意謂著無法取得英國簽證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若選擇放棄期末考而去考英文能力測驗卻又不幸被刷下來,那就會落得一無所有。幾經掙扎,張文祥決定放棄眼前的碩士文憑前往英國駐巴黎大使館,這也才幸運地取得英國政府簽發的學生簽證。

他記得在劍橋面試時坦承「我的大學成績不錯,但我唸的學校並非名校」,主持面試的教授回答:「我們不在意,反正我們也不知道台灣在哪裡」,那天他一共看到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連被介紹時握個手都感覺自己的手在顫抖。回顧在劍橋的日子,張文祥回憶說:「我看過甚麼是天才,所以我知道自己絕不是天才。但我何其有幸,能追隨這些人一窺天高!」

在劍橋留學的日子,張文祥可以每天泡在實驗室十六到十八個小時,追隨師長們研究遺傳性疾病,其他人做一個題目,他自願做三個,夜半時分和同儕喝咖啡腦力激盪辯論科學,是他至今仍深深懷念不已的最大樂趣,或許鞭策他的是台灣同鄉會其他留學生無心的一句話:「文化畢業的,也能到這裡(劍橋)?」

回台後,張文祥踏入癌症的研究,最近,他與國衛院同仁們針對當今市面上不同癌侵襲模擬實驗系統的主要缺失,設計了一套新的實驗系統。此系統除能提昇實驗的穩定度以及實驗數據的可信度以外,更針對國人特有的癌症,篩選出數十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蛋白酵素基因。這當中,最令人意外的發現,莫過於少數幾個理應能抑制惡性腫瘤細胞的基因,反而被證明能大幅提昇癌細胞的侵襲能力。而原先以為能促進癌轉移的少數幾個蛋白酵素,卻反倒顯著抑制了癌細胞的侵襲與轉移。而這些新篩選而得之癌相關蛋白酵素與抑制劑基因的變異情形,或能作為未來臨床診斷癌症與預後的重要參考指標。

張文祥謙稱,台灣比他優秀的青年生物學家比比皆是,他只是運氣好,一路走來承蒙許多師長與貴人的提攜方能有今天的一小片天空。不過他笑說 如果二十年前有算命師算他會從事學術研究,他鐵定拆人家招牌,所以今後的二十年,他絕對不會再自我設限。

對於台灣這個研究環境,張文祥說他因為大學畢業後就出國,就連中研院也都是他返台到國衛院報到的第一天方才踏進,所以他對於台灣生醫學界的過去極為陌生,頂多只能從前輩的口中略知一二。倒是張文祥對於台灣時下缺乏宏觀規劃的科學教育感到憂心忡忡,畢竟一個科學家的成功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然而當前期約式的選舉文化造就年輕人凡事只講求量化與虛張聲勢的浮華表面,張文祥擔心,再這樣下去,今後台灣欠缺的將不再是人才,而是人品。

現在的張文祥指導好幾位學生及助理。他說,大概是深受劍橋指導教授以及國衛院吳成文院長的影響,他面試年輕人根本不看他們的在校成績,他反而喜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去試探這個人是否有自己的想法而非人云亦云。他尤其喜歡「不務正業」的學生,讀物理讀化工的想改讀生物,他都非常歡迎。張文祥說,台灣有的是聰明學生,但普遍被過度保護,從小照著父母親舖好的路走,一遇困難就逃避甚至放棄,沒有堅定的意志力,亦缺乏著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他理想中的英才,倒是跟他很像。
《節錄自中央社陳清芳記者專訪報導;經中央社授權刊登 ;圖:張文祥(右一)94.1.17.受獎者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