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進行腫瘤壞死因子基因(TNFα-308)與淋巴毒素基因(LTα-NcoI)對於台灣兒童發生氣喘危險性的交互作用研究,有具體成果,並發表論文於臨床與實驗過敏國際期刊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主要發現如下有助於提供氣喘預防及治療之參考:
背景:氣喘是一種呼吸道發炎反應,根據國外先前研究發現,氣喘與某些發炎介質及細胞激素有關, 而腫瘤壞死因子(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是造成呼吸道發炎之細胞激素之一,可區分為TNF-α及TNF-β(TNF-β又稱為淋巴毒素α;或LTα, lymphotoxinα) ;而TNFα基因與LTα基因位置相鄰,都位於染色體6p21.1- 21.3上,國際對氣喘高發生率地區之研究也提出這兩種基因多型性與氣喘有關。
目的:本研究進行TNFα-308基因與LTα-NcoI基因之多型性分析,以了解對於氣喘及異位性疾病發生之危險性。
方法:本研究以聚合酶連鎖反應-限制酶多型性(PCR-RFLP)方法,針對128位過敏性氣喘病人、51位非過敏性氣喘病人、 55位過敏性但非氣喘者,及78位非過敏性且非氣喘患者,設計一基因病例對照研究,來進行TNFα-308*2基因型與LTα-NcoI *1基因型對於氣喘兒童的影響。
結果:經過調整年齡影響之後,過敏性氣喘病人相較於無過敏且無氣喘者的TNFα-308*2基因型分佈頻率顯著提高(AOR=2.73, 95%CI=1.16-6.64),但非過敏性氣喘病患及有過敏而無氣喘者,這兩組患者與無過敏且無氣喘者相比較後發現皆無顯著差異存在;另針對LTα-NcoI *2基因型分析,發現無論與氣喘或其他過敏表現則皆無顯著相關存在;國際上大多數的研究並未細分指出這樣的差異,但經過我們詳細分組比較之後,過敏性氣喘病人與TNFα基因有關,而另二組病人可能有其他影響因素。若進一步分析TNFα-308*2基因型與LTα-NcoI *1基因型之交互作用對於過敏性氣喘之影響,發現僅有TNFα-308基因變異型,或僅LTα-NcoI基因變異型者,對於氣喘危險性皆無顯著提高(OR=1.10及OR=1.08),但若兩基因型同時為變異型時,則對過敏性氣喘達顯著之交互作用(OR=2.59, 95%CI=1.10-6.10)。
結論:由以上結果發現,TNFα-308基因型與過敏性氣喘較有關,但與非過敏性氣喘無關,而LTα-NcoI基因型則對於台灣兒童過敏性與非過敏性氣喘發生皆無 相關,要同時帶有兩種變異基因,經由彼此交互作用微量效應(minor effects)才會加強,對各種氣喘發生產生影響。
建議:依目前氣喘的致病理論是遺傳與環境因子共同作用,台灣是氣喘中發生率的地區,可能除了環境因子不同之外,微量效應基因加強作用也是原因之一,同時考慮遺傳因子的影響及避免過敏原暴露,此結果可提供氣喘預防及治療之參考。
論文原文已刊登於國際期刊:Gene-gene synergistic effect on atopic asthma: TNFα-308 and LTα-Ncol in Taiwan children.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34: 184-188, 2004. (Corresponder)
《文:葛應欽;攝影:陳麗秋; 上圖: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葛應欽研究員》
台灣婦科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中華放射腫瘤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遺傳學學會於2004年5月1日至2日聯合舉辦「第九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地點為台北福華文教會館,大會邀請學者專家就各類癌症領域做專題演講,同時設置論文壁報展示區,展現會員一年來的研究成果;並由腫瘤醫學相關專家學者,針對展示的壁報論文進行評審,遴選出優秀者。令人雀躍地,張俊彥醫師的研究團隊,連續兩年在癌症聯合學術年會中獲獎。
今年度,張醫師的研究團隊共獲得兩個獎項,其中「Salvinal─由丹蔘所分離出由丹蔘所分離出的新穎抗微小管化合物在多重藥物敏感性與抗藥性的人類癌瘤細胞中皆具有抗有絲分裂之能力」更是拔得翹楚,榮獲第一名。中藥丹蔘具有抗癌作用,之前在其他的研究團隊中都鎖定活性成份為丹蔘酮類的化合物;然而張醫師的研究團隊卻發現除了丹蔘酮之外,屬於新木酚素類的Salvinal,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Salvinal可以抑制癌瘤細胞微管的聚合、調控細胞週期蛋白的表現、誘導癌瘤細胞的凋亡,更重要的是,其對許多化療藥物有抗性的的細胞,具有同樣的作用效果。這些結果目前已被刊登在2004年1月份的「Molecular Pharmacology」雜誌中。Salvinal在抗癌藥物的研發上,應是一個有潛力的指標成份,目前張醫師的研究團隊與台大化學研究所的郭悅雄教授繼續合作,合成一系列的Salvinal衍生物,進行「結構與活性相關性」(structure and activity elationship, SAR) 的研究,並期待能發展出可應用的「候選藥物」。
另一得獎的論文為「BPR0Y007─新穎的Bis-Benzylidenecyclopentanone 衍生物─藉由快速誘導Fas (CD95/APO-1) 之表現與p53之活化進而誘發人類口腔上皮癌細胞之凋亡」。BPR0Y007是DNA topoisomerase I 與微管雙重抑制劑,在莊聲宏博士的共同參與之下,發現BPR0Y007引發細胞凋亡,與早期誘導Fas(CD95/APO-1) 表現以及活化p53有關,這和一般抗微小管藥物藉由Bcl-2 與粒腺體誘發的細胞凋亡有很大的不同。而有關這部份的研究成果,已通過「Biochemical Pharmacology」雜誌的審查,將於近期內刊登。BPR0Y007是張醫師研究團隊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藥研組謝興邦博士的研究團隊跨組合作的成果之一,獲此殊榮兩個團隊皆與有榮焉。
《文:郭靜娟;攝影:陳麗秋;圖:張俊彥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為促進我國與德國雙方生物資訊學術交流,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德國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 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共同舉辦「2004台德生物資訊學術研討會」,於九十三年四月五、六日假中央研究院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研討會吸引國內生物資訊領域學者熱烈參加,現場互動氣氛及討論的情形十分踴躍。
研討會由本院吳成文院長揭開序幕,吳院長強調生物資訊領域的發展,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的風貌,促成生物與資訊兩大領域的密切合作,並對未來我國與德國雙方的合作表示支持。沈哲鯤院士接著致詞表達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對國際合作的支持,對於本研討會促成合作計畫的目的表示歡迎。德國研究協會副主席Dr. Juergen Nehmer則指出德國研究協會深信國際合作可以為學術研究注入新的概念,帶來新的契機,熱切期望研討會成為發展雙邊合作的基礎。
會議分為七大主題,分別為
一、基因體學及基因組比較研究(Genomics and Genome Comparison )
二、生物資訊在功能基因體學之應用(Bioinformatics in Functional Genomics)
三、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
四、結構生物資訊學(Structural Bioinformatics)
五、蛋白質交互作用(Protein Interactions)
六、反應途徑與網絡 (Pathway and Networks)
七、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
會中雙方學者充分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就各項研究議題廣泛而熱烈的進行意見交流,不但促進了雙方的瞭解,更為將來兩國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攝影:研究資源處; 上圖:吳成文院長》
講 題:Stem Cell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
主講人:游正博 所長(John Yu, M.D., Ph.D.)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兼任所長
時 間:九十三年五月十四日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 點: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地下一樓B1B演講廳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研究業務處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
《文:賴芸;圖:游正博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