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期 2005-06-01

健康知識
新型流感防治 高峰論壇

主辦單位:聯合報系/經濟日報
時 間:94 年 4 月 27 日
地 點:聯合報系第一大樓8樓第二會議室
主 持 人:趙志中/經濟日報工商服務部主任
與 談 人:
郭旭崧/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
李慶雲/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名譽教授;
何美鄉/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莊再成/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主任;
蕭美玲/行政院衛生署參事
記 錄:記者張承運

■前言
「新型流感防治」是人類和禽流感變種病毒間的戰役,有全球化、國際分工、高難度等特色,它改變了台灣疫苗政策,也令政府主管部門、公共衛生體系和疫苗研產領域展現團結氛圍,台灣在WHO全球大戰略號召下,積極與國際接軌,與開發國家同步,就為了做好防疫工作,它考驗政府部門、民意機關、產業界、學者專家的智慧。期許本論壇凝聚各界共識,實現台灣在10年內成為世界前十大疫苗生產國的願景。

■疾病管制局 因應新型流感 推動疫苗研發自製 以國際接軌策略與世界同步建構應變機制

郭:新型流感大流行(Pandemic Flu)影響層面涵蓋衛生、國家安全和經濟等領域,一旦爆發,其衝擊更甚SARS。新型流感不僅改變了台灣過去以進口為主的疫苗政策,朝疫苗研發和流感疫苗自製的政策進行,讓台灣免於屆時有錢買不到新型流感疫苗的窘境,並具備參與國際共同防治新型流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新型流感及其疫苗自製計畫不僅促進國內疫苗產業的發展,亦使我們的生技產業多一個著力點來開創產業新機。
就新型流感防治和啟動機制而言,疾病管制局採取與國際接軌的原則。首先,WHO早在SARS之前,於1999年就提出
Pandemic Flu的因應計畫,並呼籲所有會員國據此擬定各自因應計畫。台灣疾管局也擬定了因應計畫,並分別於2004年年底至2005年4月底由經建會討論通過了60億元的流感疫苗自製計畫和後續的44億元抗病毒藥物的購置及其他因應計畫等二項預算案。俟今年底預算於立法院通過後,於2006年1月正式執行。其次,就分級啟動的機制來說,目前是在零級,一旦WHO正式宣布有第一例人傳人時,就進入至為A級動員,當國內產生新型流感時則升級在B級。所幸由於在SARS期 間國家的動員經驗,因此現在做流感動員計畫也比較能得到共識,局裡在近期開始做演習,模擬一些狀況來讓應變機制可以運作得相當順暢。

傳染病防治法第49條的精神是「防疫視同作戰」概念的衍申,當緊急狀況時要保持法規面和制度面上彈性作法及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就新型流感疫苗來說,它是全球性的任務,非一個國家的問題,為解決各國藥品查驗登記壁壘,需透過先行進行協調(early harmonization)過程,如此疫苗製作出來後,當在某個地區發生新型流感時,就可較順利的將疫苗集中在一起進去該國,免除查驗登記的繁文褥節。另外,疫苗研發出來仍是不夠的,必須想出如何在短時間大量施打的方法,包括人員訓練、施打方式、運送、針劑數量、施打優先順序等環節都要通盤考量的,像以往小兒麻痺以免針頭的方式施打、蘇聯以大型帳蓬噴灑(spread)的方式等都是相應的配套措施的例子,這些都說明了因應新型流感時有許多困難的地方是在需事先做好準備規劃及為什麼需視防疫為作戰的原因。

■新型流感大流行會不會發生?何時發生?機率多少?

李:流感雖是很普遍的疾病,但其每隔10-30年就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導致大流行,在1918年、1957年、1968年就有三次新型流感大流行發生,影響家庭及社會甚巨,距1968年已37年了,超過我們預期的時間,隨時都可能發生。尤其自 1997 年香港禽流感發生後,許多專家都很擔心這是爆發新型流感前兆,人的禽流感病例多發生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地,台灣尚無病例。禽流感病毒株H5N1為首、H7N1、H9N1都有機會演變成pandemic strain,因為不知道何時會發生 ,所以,世界各國現階段都以禽流感病毒為對象,以研發新型流感疫苗為首要急迫之務,H5N1疫苗株的儲備已在世界各國進行了。

何: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候鳥、水鳥,不同血清型病毒可在候鳥群傳播。其中某些型亦可在家禽、人及其他動物間傳播繁殖,病毒就是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選殖出毒性超強的病毒株,H5N1就是相當高毒性的禽流感病毒,H5N1在1996年源於南中國沿海地區,1997年於香港造成人的感染,而後從未消失,且數年來已持續演化。禽流感病毒感染到人,再經由人與人間密切的接觸,就有機會演變成具有人傳人能力的病毒。自1996至2003間,仍然沒有造成大規模感染,可歸因於人類公共衛生體系的相關措施與檢驗能力和對整件事件的瞭解,我們的措施,如撲殺感染家禽,隔離病人等,對病毒的自然演化會有影響的。我們很難知道一株可人傳人的病毒是否已存在世上,因為我們並無法及時追蹤越南、高棉和中國現在發生了什麼,每天禽流感病毒都在進行著變異,所以最有效的監測病毒的演變,就是加強監測家庭聚集式感染,可以預期新型人傳人流感病毒產生在農村、鄉下的機會是最大的,經由公共衛生體系的有效監測管理,若發現得早,還是可以控制的。由於人的禽流感尚未發生在台灣,所以我們無法參與研究。只能根據流行病現象、網路資料做分析,研究等。去年底,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就有針對嚴重肺炎感染的患者做追蹤。我們的困難在於禽病毒所造成的臨床現象,不完全是呼吸道,就會造成追蹤上的盲點,對於腦膜炎和結膜炎患者,也該列入追蹤對象,新型流感病毒會在許多出其不意的地方出現,就看我們的公共衛生體是否抓得住它。

郭:我想,沒有人能明確回答,但警戒心絕不能放鬆,尤其台灣承受的威脅較其他地區大,因為我們在南中國和東南亞等流感震央周圍。新型流感大流行在過去100年間來了三次,未來100年一定會來,所有跡象顯示新種病毒變異的腳步 正加快中。造成新型流感大流行需有三個條件,需出現一株病毒夠強的病毒、該病毒可在人類身上存續、可造成人傳人等,前二項條件都已看到,只是人傳人的能力尚未發展出來,因病毒每天進行著變異,感染著雞、鴨、人,隨時可能產生一株可人傳人的變種病毒引發大流行。

■台灣CDC以國際接軌策略,與世界開發國家同步防治新型流感,其可能遭遇的問題為何?

何:我始終認為台灣不能等WHO或美國他們宣布再行動,台灣不是國際監測的對象之一,但台灣絕對是第一波受到影響的國家和土地,所以等到發布時多為時已晚,個人是認為,從WHO到美國,這些有能力主導全世界公共衛生政策的族群 ,並未仔細的把疫情較嚴重的國家區隔開,假定今天在越南發生的事情也出現在台灣,我們的公衛醫療措施絕對不同於越南現在的作法。台灣的腳步應在他們之前,舉例而言,我們不能待其宣布第一例的人傳人時,才開始儲備疫苗或抗病毒藥物。

郭:我們是在等,一旦WHO宣布第一例人傳人病例時,就進入A級動員,而不是待其宣布才儲備疫苗或抗病毒藥物。我認為,什麼是適當的快,目前CDC是與國際接軌,我也同意我們的威脅比美國大,但與國際接軌還是最好的策略;否則,造成的問題恐怕更大。 ... 《詳全文》
《文:經濟日報記者張承運(本文業經授權轉載自94/5/16經濟日報);上圖: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莊再成主任(右)與周文祥副主任(攝影:沈世華)》

會議報導
民眾對於病人安全的認知與態度座談會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療保健政策研究組建構病人安全體制研究於5月12日邀請台北市信義區里長參與病人安全的認知與態度座談會,透過里長意見及經驗的表達,了解民眾就醫的經驗、醫療錯誤的經歷、對於病人安全的認知,對於政府、醫療機構及醫療人員如何增進病人安全的建議,以及對於保障自己就醫安全的期許。

會中里長們表示在就醫時最擔心是醫師的行醫經驗是否足夠,是否需要包紅包才能得到良好的照護,夜間或急診缺乏好醫師診療,醫師的醫德及耐心好不好等等。過去就醫時曾發生打錯針,石膏固定手肘時弄錯邊,驗孕錯誤(陰性驗成陽性)而開安胎藥給病人服用、誤診病人子宮有癌細胞而切除子宮、開立藥物劑量過高、急性膀胱炎發作而醫師延遲治療、檢體對錯病人等醫療錯誤。在就醫經驗方面,感覺醫療人員不夠細心,不顧病人的疼痛及心理壓力,醫師經驗不足拿病人當練習對象,醫師或藥師並未說明藥物之作用。

與會里長對於病人安全的了解不足,當提到政府對於病人安全所推動的政策時,里長們皆表示不知道,且不認為醫院、醫療人員有為病人安全做什麼努力。

對於增進病人安全的建議方面,包括:希望醫療人員要更細心、更具有耐心和同理心;合理門診量後病人常掛不到號,或是醫師看診品質差,因此應該增加醫師培育的數量,醫師就可以花更多時間照顧病人;住院期間晚上只有實習醫師,實習醫師經驗少且素質較差,應由資深醫師負責值班以提高安全性;主治醫師一定要巡房,不可僅由實習醫師代替;相關科別的醫師應共同會診住院病人,共同決定如何治療,才不致於發生藥物的交互作用,或治療相衝突的問題;醫師應對病人說清楚治療及用藥的原因,可讓病人安心且更願意配合治療;藥師應主動對病人說明藥物之功能及副作用,或是設置提供藥物諮詢之專人或單位;可由退休的老醫師組成醫療諮詢小組服務病人,提供病人就醫之建議;應該建立急診診療注意事項、診療流程,詳細替病人檢查,以避免因低估嚴重性而危及病人性命;主動告訴病人預後的注意事項;醫師薪資的計算應該包含醫師發生多少醫療錯誤來扣減;應將病歷連線供醫師診療之參考;醫院設備應確保消毒乾淨,而窗簾或桌椅也應消毒及清潔,以避免感染;成立公正的醫療小組來審查醫療糾紛事件;政府應監測各醫院的誤診情形,最好公佈誤診率供民眾選擇就醫醫院之參考。

根據文獻及國外推動病人安全的經驗顯示,病人安全並非僅衛生機關、醫療機構或醫療人員的責任,民眾也應該努力保護自己,因此在會中詢問里長認為就醫過程中病人自己應該做到什麼,里長們對於自己就醫的權力似乎不太清楚,僅提出幾點包括:病人要懂得選擇好的醫院和醫師;若要動手術應求診另一位醫師,再做一次檢查,也就是尋求第二意見;自備藥典查詢藥物的功能及副作用。

從與會人員所提出的負面就醫經驗,以及遭遇醫療錯誤的情形,可見病人安全問題的嚴重性。會中里長們提出的問題及建議大多是針對醫療機構及醫療人員,對於政府及自己在增進病人安全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這一點是未來推動病人安全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民眾期望藉由一些機制提高醫療機構及醫療人員對於病人安全的重視,雖然部分建議之可行性低,但也可提醒衛生主管機關及醫療機構應就民眾所重視的問題盡量改善,或致力於增進與改善民眾對病人安全的認知。

另外,從本次座談會中了解許多里長為里民尋求協助的第一人選,以及傳播資訊的意見領袖,未來衛生主管機關在推動病人安全或相關衛生政策時,可考慮以里長為種子師資,加強資訊深入民眾的效果。
《文:陳欣欣;攝影:陳欣欣》

人事動態
癌症研究組劉柯俊博士升等為專任副研究員

癌症研究組劉柯俊博士經本院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自94年5月13日起升等為專任副研究員。

劉柯俊博士為台北醫學院醫事技術學系學士,1994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腫瘤細胞學及免疫學博士學位,隨即於美國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擔任博士後研究,1997年返國受聘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任助研究員。在國衛院癌症研究組服務期間,劉柯俊博士主要研究主題為樹突細胞 (dendritic cell-based) 的癌症疫苗臨床試驗,並且投注了相當的心力和時間建立了所有DC疫苗人體臨床試驗所需要的軟硬體設備,最終獲得了相當成功的研究成果。

劉博士一方面與台大醫院合作以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為抗原,進行末期大腸癌的臨床實驗治療,研究發現經過DC vaccination後,接受治療的病人都沒有產生不良的副作用或毒性反應,同時可以在70%(7/10)的病患周邊血液中偵測到對抗CEA的T細胞,其中有兩位病患病情短暫呈現穩定,一位病患在治療之後具有較明顯的T細胞反應,在治療之後,CEA也有短暫的下降。另一方面則與台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利用autologous tumor cells為抗原,進行八位末期肺癌病患的DC治療,研究結果在六位病患中偵測到T細胞的微弱反應,其中有兩位病患的病情較為穩定。以上兩項臨床試驗都已取得很好的成績,其研究成果也已分別發表於2004年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及 2005年Cancer兩篇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

劉博士是國內少數從事translation研究的學者之一,以其非臨床醫師背景的限制下,能夠獲致上述的研究成果實屬不易。除了臨床試驗,劉博士也進行了以改進DC疫苗為主的動物實驗,並且已獲得了初步的成果,未來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測試結合cytokine/chemokine轉殖腫瘤細胞疫苗及DC疫苗的效力,相信對癌症的研究與治療將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文:黃偉亨;圖:劉柯俊副研究員》

出版資訊
簡訊第十卷第二期出版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第十卷第二期於94年4月出版,置於本院全球資訊網之出版品網頁,歡迎線上瀏覽。

簡訊第十卷第二期內容,包含多篇專文及會議報導如次:


網址:http://www.nhri.org.tw >>出版品
《文:趙孝茜; 圖:簡訊封面》

院務紀事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心計畫NHRI Center Grant徵求95年度計畫

國家衛生研究院為整合國內醫藥衛生相關研究工作及成果,培養及延攬優秀研究人才以強化醫藥衛生研究陣容,支持並加強現有醫藥衛生研究單位之研究資源,促成醫藥衛生相關領域之合作及技術交流,以使醫藥衛生研究有突破性之發展,並達國際一流水準,進而解決國人重要的醫藥衛生問題,玆特公開徵求「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心計畫」

◆ 計畫內容
包含二部分
(一)籌備計畫(Planning Program):期程最長二年
(二)執行計畫(Research Program):期程五年

◆ 徵求研究重點
癌症基礎與臨床研究、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臨床研究、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醫療保健政策研究、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醫學工程研究、老年醫學研究、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疫苗研究、幹細胞研究、奈米醫學研究、其他重要疾病或醫藥衛生問題研究等

◆ 申請截止期限(請於各截止期限前利用郵寄或親送方式送達本院院外研究業務處,逾時恕不受理)
申請意願書
94年6月10日下午5時正
計畫申請書、公函及相關附件
94年7月13日下午5時正
◆ 本院將於94年6月14日(星期二)舉辦計畫申請座談會,請注意:有意申請中心計畫者,必須於截止期限前提送計畫申請意願書,並參加計畫申請座談會以了解中心計畫之目的及架構。未提送意願書或未參加座談會者,概不受理計畫申請書
◆ 申請作業要點及所需書表檔案已公告於本院全球資訊網頁;如有需要書面手冊者,請註明姓名、職稱、機構、單位、聯絡地址、電話、傳真及e-mail,經由傳真、e-mail或電洽等方式索取
◆ 有關申請作業之疑義,請洽本院院外研究業務處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115園區街三號十樓(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北辦事處)
電話:(02) 2653-4401,疑義查詢分機 23312,23311;手冊索取分機23315
傳真:(02)2655-8768
e-mail:extra@nhri.org.tw
網址:http://www.nhri.org.tw/nhri_org/ex/News/news.htm(最新消息公告)
《文:陳毓君;圖:公告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