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期 2005-07-15

健康知識
用關心與愛心看美國牛肉是否安全

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爭議從四月中以來一直沒有停過,在美國傳出第二起狂牛症病例後達到最高點,衛生署也隨之作出「禁止進口但不需要下架」的決定。在此事件暫告一段落之際,我們想在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與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兩事上,從專業和受惠者的角度,與大眾共同思考。

衛生署以專業態度作了很嚴謹的風險評估,達成的結論很簡單,台灣進口的美國牛肉風險很小。但是這樣的結論,並沒有獲得民眾的全盤信賴。部份媒體提出很多疑點,認為衛生署是在替美國護航,以致該結論的科學根據,都被遺忘忽視。這個過程反映了問題的癥結,不在風險評估,因為爭議焦點很少是質疑風險之小;而是著重於風險溝通不夠清楚。顯然單方面的擇善固執,並沒有令大眾信服,引起應有的迴響與共鳴。

風險溝通要有效果,首先要認同民眾的恐懼是合理的。因為對這種狂牛症的恐懼,光看媒體報導,好像一旦吃了進口的美國牛肉就會得此絕症似的。民眾因完全不熟悉這種罕見的疾病,而且無法自我掌控其危害度,只能完全仰賴著政府的把關。此時如果政府以關心與愛心,開誠佈公地把複雜的危害風險評估過程透明化,把專業術語口語化,民眾才能充分瞭解事情真相,覺得決策者與自己是站在一起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各色各樣的危害風險,我們似乎都以平常心看待,並不大驚小怪。例如過馬路就有潛在風險,吸菸嚼檳榔,也有罹患肺癌、口腔癌的風險,這些風險,我們都習以為常,不過分害怕,不要求「零風險」、「零危害」。因為這些危害,我們認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與這些熟知的危害風險相較之下,進口的美國牛肉可能引起的疾病風險,實在是很低。大眾之所以會要求進口的美國牛肉要達到「零風險」、「零危害」,一方面就是對狂牛症的不熟悉,另一方面就是對「零風險」、「零危害」的不瞭解。本文願藉此機會對這兩方面稍作說明,希望一旦瞭解狂牛症是怎麼回事,並知道「零風險」、「零危害」的代價,那麼對美國牛肉是否可以進口的疑慮,就較能以理性去辨明了。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強調「可為社會所接受的風險」 (Socially acceptable risk),而不是「零風險」 (zero risk)。「零風險」和「零危害」,直覺上是人人想要的目標。但這種目標實際上是可望不可及的。因為所須付出的社會成本非常鉅大,而這種社會成本,將由所有人民共同分擔,所以必須有大家的共識和贊同。若經由有效的風險溝通後,社會達成共識,才能明智地不求「零危害」「零風險」,卻為達到「可接受的風險」而努力。

國人對美國牛肉的安全顧慮,來自於害怕食用到感染狂牛症(牛腦部海棉組織病變,簡稱BSE)的牛肉,在人體會引起極其罕見的變異型庫賈氏症(variant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簡稱vCJD)。在此應該強調的是,狂牛症是牛的病,不是人的病。即使在牛身上,在美國上億的牛隻中迄今也只有兩隻被證實感染了這病。狂牛症是一種很特異的病,牛與牛之間不會直接傳染,牛只有在吃進病牛的肉骨作飼料,而且是吃進夠量時才發病。而在美國,這種回收牛的肉骨作為飼料的作法已在1997年就被禁止了,所以1997年以後的牛肉,理論上問題已不存在。

我們在此試以哈佛大學風險分析中心所作的評估為參考,探討因食用美國牛肉可能在人體中發病的機率。首先,前面說過,狂牛症之發生,必須有病牛的肉骨為飼料,而且吃進的量須夠大,才會發病。這種以病牛的肉骨製成的飼料有多少呢?美國農業部迄今調查了四十多萬隻牛,沒有一隻病牛。但是這些年來,美國一共發現了兩隻病牛,這是在美國一億多隻牛群內三千四百萬隻肉牛中所發現的,所以以病牛的肉骨製成飼料的可能性為三千四百萬分之二。其次,因為自1997年起已禁止以牛的特殊部位如牛腦等作為牛飼料之用,1997年之禁令後才出生之牛,理論上不會吃到有感染之飼料。這就是政府為什麼只准進口三十個月以下之牛肉,來避開1997年禁令前有可能吃到有夾雜病牛肉骨粉的老牛。1997年之禁令後,理論上牛是不會吃到有感染之飼料的,但考慮到人為的疏失,不能完全免除,所以分析上以兩成錯誤去估計。再者,帶有風險的牛的特殊部位,是禁止販賣供人食用的,如再考慮人為的疏失,分析上又以百分之五之錯誤去估算。最後,牛的特殊部位,一旦吃進人體,不是必定會發病,因為有物種之不同,估計在人體內最高只有十分之一的發病機會。上述的可能性一個一個相乘後,如附表所示,所得之機率,便是非常的小,遠低於百萬分之一。

食用美國牛肉染患變異型庫賈氏症的風險,遠低於百萬分之一,是屬於「微乎其微」的風險(de minimus risk)--就像「被雷擊中」的機率一樣低。科學上認為,想去再降低這種「微乎其微」的風險,是沒有實質意義的。在資源有限的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大的危害等著我們去致力解決,我們卻很不幸地,花費太多的精力和資源在一項科學上意義微小的風險上。 如今與其爭論是否藉由將美國牛肉下架以進一步降低危害風險,實在應該轉移我們的精力和資源,去解決其他較有意義的問題。所謂「百萬分之一」的致病風險,不是說在百萬人中一定會有一個人發病,而是說食用美國牛肉的致病率是百萬分之一。某些媒體誤解了風險涵義,推論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即可能將有二三十人因食用美國牛肉而發病的報導,是不正確的。而且附表所計算的致病風險,必須每一條件都要符合,才能成立。如果美國的牛隻監測系統有效運作、病牛的組織確實不再被當作飼料餵食、或美國牛肉的特定高風險部分確實未被進口,則致病風險將更為降低。

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事物都有其風險,上述過馬路的風險,吸菸嚼檳榔的風險,罹患肺結核的風險,都可稱為是「可接受的風險」。對於進口的美國牛肉,到底要作到甚麼程度,才是我們該接受的? 是「零風險」、「零危害」嗎?如上述,要求達到「零風險」,要付出甚高於「可接受的風險」的超額社會成本,這個代價會是多少?包括表面上直接或間接的社會成本,也包括一些隱藏的社會成本,加起來,金額當甚為龐大。試問我們社會是否有共識,願意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試想如果我們想達到車禍的「零風險」目標,就要禁止所有車輛上馬路行駛,因為有車就有危險,難道這種的社會成本,可為社會所接受嗎?

再強調一次,這次事件不只是風險評估的問題,也是風險溝通的問題。風險溝通並不容易。美國環保署是處理健康風險的先驅者,他們在風險溝通方面,把累積的經驗歸類成七大法則。茲列於此,以供各方參考。

  1. 接納公眾為當然的夥伴
  2. 精密規劃,審查成果
  3. 注意聽眾的發言
  4. 開誠佈公,無所隱瞞
  5. 邀同其他可靠的專業者合作
  6. 滿足媒體的需求
  7. 用關懷的態度把話講清楚
附表:
因食用美國牛肉可能引發變異型庫賈氏症的風險評估     參考哈佛大學風險分析中心的評估報告
符號 致病的必要條件最高可能之風險值 說明*
a 美國牛隻患有狂牛症 0/469,423**
2/34,000,000
美國農業部自1990年以來已調查469,423頭,並未檢測出患有狂牛症之牛隻。美國牛隻數約一億頭,其中肉牛約佔三分之一,約三千四百萬頭,十年來共發現兩起狂牛症
b 進口之30個月以下牛隻,吃過可能含有感染部位之肉骨粉< 20/100***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動物餵養法規,自1997年起已禁止特殊部位(如腦及脊髓)作為飼料之用,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但考慮有意無意之違規案件,假定有20% 違例,估計美國30個月以下牛隻吃到感染部位之可能性。
c進口牛肉含有特定部位危險性組織< 5/100***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農業部與肉品工業要求不得將具有特殊部位組織(如腦、脊髓、內臟等)作為食品。特定部位是不得販賣為人食用,以5% 估計有意無意之違規。
d 狂牛症病因子跨越物種引發人類疾病 < 1/10 在牛與人之間有物種上的障礙。對人致病力為對牛之10至10萬分之一。
 合計 綜合風險
a × b × c × d
1/469,423,000<< 1/1,000,000上述每一條件都符合

*背景資料:
1)牛只有在吃進夠量病牛的感染部位(如牛腦等),才會發生狂牛症,牛與牛之間不會直接傳染;
2) 1997年起禁止以特殊部位如牛腦作為牛飼料之用;
3) 我們只進口三十個月以下之牛肉,這是1997年起禁令後才出生之牛,理論上不會吃到有感染之飼料。
**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資料 (2005)
***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風險中心評估報告 (2001)
《文:謝顯堂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研究員),溫啟邦 (醫療保健政策研究組研究員),吳焜裕 (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助研究員),李明亮 (衛生政策研發中心主任);本文之精簡版發表於7月10日自由時報民意廣場》

學術活動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科學研討會 NHRI Conference on Neuroscience

時 間:九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至九月三十日(星期四、五)
地 點: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
地 址:苗栗縣竹南鎮350科研路35號
會議主題:
(1)Cortical Plasticity(2)Molecular Plasticity
(3)Cortical Function(4)Neuron Protection


國外邀請講員:
Dr. Yuzo M. Chino
College of Optomet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USA
Dr. Byoung Joo Gwag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j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outh Korea
Dr. Jon H. Kaa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Vanderbilt University, USA
Dr. Rick C. S. Lin
Department of Anatomy,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enter, USA
Dr. Miguel A. L. Nicolelis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SA
Dr. Kimberly L. Simpson
Department of Anatomy,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enter, USA
Dr. Kazuhiko Yamaguchi
Deputy Lab. Head, Lab. for Memory and Learning, BSI, RIKEN, Japan

徵求論文及報名:
(1)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函邀請國內本領域之基礎及臨床相關研究人員,徵求研究論文摘要及報名;同時歡迎實際從事相關研究之人員(含相當博士後研究員及住院醫師以上之獨立研究人員)自由投稿及報名。經籌備委員會審閱後,擇優專函邀請以口頭宣讀或壁報形式發表論文
(2)開放博士班研究生投稿論文,投稿者需為該篇論文之第一作者(即對所發表論文有主要貢獻)及全程參與會議,經籌備委員會審閱後,擇優專函邀請以壁報形式發表論文,博士班研究生以十人以內與會為限
會議語言:英文
報名與所需費用等事項詳請參閱本院院外研究業務處最新消息網頁 http://www.nhri.org.tw/nhri_org/ex/News/news.htm,並於九十四年八月一日前,上傳論文摘要以完成報名。
(僅接受全程與會者報名,並恕不接受現場報名及旁聽)
相關洽詢事項,請逕洽本院院外研究業務處黃純凰小姐
電話:(02)2653-4401 ext.23325;傳真:(02)2655-8768;E-mail:chunhuang@nhri.org.tw
《文:黃純凰;圖:公告海報》

出版資訊
簡訊第十卷第三期出版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第十卷第三期於94年6月出版,置於本院全球資訊網之出版品網頁,歡迎線上瀏覽。

簡訊第十卷第三期內容,包含多篇專文及會議報導如次:

網址:http://www.nhri.org.tw >>出版品
《文:李柏泉; 圖:簡訊封面》

學術活動
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專題演講 -- Dr. Yan Chak Kwok

講題:Use of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in products
主講人: Dr. Yan Chak Kwok (Manager, QC Chemistry / Analytical Chemistry United Biomedical Inc)
日期:July 15, 2005 (Friday)
時間:3:00p.m.-4:30p.m.
地點:NHRI Zhunan Campus, Research Building I , Conference Room R1-B1122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

歡迎踴躍參加!
《文:詹少嫻;攝影:劉勁麟;圖:竹南院區研究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