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於衛生保健與醫療科技發展,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隨人口結構老化與生活型態之變遷,慢性病逐漸取代急性傳染病成為國人最主要之健康威脅。慢性疾病之發生,通常與個人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有關,例如吸菸、肥胖、飲食不當以及缺乏良好運動習慣等。
慢性疾病在發生前通常會有一段相當長的症狀前期,一旦發生後往往需要長期的醫療照顧,且常引發殘障而需長期復健,要預防慢性疾病,則不外乎改變危險因子,以及透過疾病篩檢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兩種策略。為達到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慢性疾病之目的,定期健康檢查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根據國內外研究發現,定期健康檢查確實有助於發現平時所未察覺之疾病。
1978年以來,世界各國積極強調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服務的重要性,為了達到「Health for All」的目標,政府開始重視民眾的健康促進及基層保健服務,進而將預防保健服務列入國家的重要政策之一,以維護民眾的健康。我國於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後,即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於1996年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目的是希望藉由週期性健檢服務,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並能藉由此項服務之提供,及早發現不利於健康的危險因子或致病原因,以作為建議民眾接受特定檢查,或提供後續醫療照護及轉介服務之參考。而在此醫療資源緊縮的時代,如何透過預防保健服務,減少醫療資源的利用,愈顯其重要性。
本文旨在運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管制藥品管理局,於2005年共同規劃辦理之「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資料,分析15歲以上民眾之慢性病預防知識,以及對全民健康保險提供免費成人健康檢查之認知與使用情形。完訪樣本數共1萬9千餘人,文中各項統計分析之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
分析結果
一、15至64歲民眾對慢性病預防方法之認知(表一)
在15至64歲的受訪民眾當中,有17.1%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那些方法可以減少得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會。在各項預防方法中,71.5%的民眾知道要從「飲食控制」著手,譬如避免或少吃動物性脂肪、少吃鹽份高的醃漬加工性食品、多吃富含纖維食物或減少食物總攝取量等。41.0%知道要「養成運動習慣」,33.8%知道要「生活規律、避免熬夜、放鬆壓力等生活調適」,知道要「少飲酒」或「少抽菸」者之比例分別只有24.2%和22.4%,而知道要「控制體重」的比例更低,只有19.8%。
依年齡層比較結果,30-39歲民眾之認知相對最佳,而50-64歲民眾對各項預防方法之認知明顯較差,不知道任何一項預防方法的比例高達23.4%。
就性別看,女性對於「飲食控制」(75.8%)、「養成運動習慣」(42.2%)、「生活規律」(34.8%)及「控制體重」(22.8%)等預防方法之認知率,明顯高於男性,而男性對於「少飲酒」(24.9%)、「少抽菸」(23.1%)可降低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之認知率較佳,顯示兩性的關注點有所不同。
二、15歲以上民眾對全民健保提供免費健康檢查之認知(表二)
整體而言,15歲以上民眾有63.2%知道全民健保提供40歲以上民眾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其中,40-64歲民眾知道全民健保提供40-64歲民眾每三年一次健康檢查者,占74.4%,65歲以上民眾知道全民健保提供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健康檢查者,占76.6%。這項數據反應出40歲以上民眾,大約有四分之一不知道自己有這項權益,而未達本項健康檢查利用年齡之未滿40歲民眾,對本項服務的認知率更低,大約只有一半左右(51.7%)知道全民健保提供這項免費檢查。
依性別比較,男性不知道有這項服務的比例(40.1%)明顯高於女性(33.5%)。
三、40歲以上民眾全民健保免費健康檢查服務之利用率(表三)
知道全民健保提供免費健康檢查項服務之40歲以上民眾,僅有49.9%曾利用過這項服務;依年齡層來看,40-64歲民眾沒有利用過全民健保免費健康檢查服務之比例,又較65歲以上民眾來得高(53.0%對37.7%),此顯示出認知與實際利用情形之間,仍有差距存在。
40歲以上女性曾利用過此項服務之比例(51.7%),明顯較男性為高(48.1%)。
四、不曾利用全民健保提供免費健康檢查服務之原因(表四)
40歲以上民眾不曾利用全民健保免費健康檢查之理由,最主要在於自覺「身體很好」,佔38.6%,其次為「沒空」,佔27.9%。
依年齡進行比較,40-64歲工作年齡人口因為「沒空」(31.8%)、「工作單位已提供檢查」 (14.6%)之原因而未利用本項服務者,較65歲以上人口多。而65歲以上民眾因自覺「身體很好」(42.9%)及「交通不便」(5.9%)之原因而未利用者,較65歲以下者高。按性別比較,男性因自覺「身體很好」、「工作單位已提供檢查」而未利用者較女性多,而女性因為「沒空」及「交通不便」而未利用者較男性多。
結論與討論
對於衛生保健相關單位而言,要作好慢性疾病防治工作,其任務應不僅止於治療性臨床醫療服務之提供,如何藉由適當之衛生教育策略,提昇民眾慢性病預防知識,協助民眾建立健康之生活型態,並配合疾病篩檢以後續追蹤轉介服務之提供,以早期發現疾病並使罹病民眾能接受適當之治療與照護,亦為衛生保健單位所應努力之方向。
根據本項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大部分民眾(71.5%)知道從「飲食控制」可以減少得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之機會,此顯示各有關單位過去慢性病飲食控制衛生教育之宣導成效,但對於其他預防方法之宣導,則仍有改進之空間。另由本文之分析結果得知,男性與女性對於慢性病預防方法之關注點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不同性別人口,應有不同之宣導重點,例如對於男性應再加強有關「養成運動習慣」、「生活規律」以及「控制體重」等之認知。另一方面,雖然以往健康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女性之吸菸盛行率或飲酒比例並不若男性高,此或可解釋女性民眾對「少飲酒」或「少抽菸」可預防慢性病之認知率低於男性,但因當前社會,有若干女性對於家中或生活周遭中老年之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具有重大之影響力,故對於女性民眾之宣導,可再強調抽菸或飲酒對慢性病之不良影響。此外,慢性病大多好發於中老年人,但從本項分析結果發現,中老年人慢性病對於預防方法之認知卻較差,故未來之衛生教育計畫應以中老年人口為重點對象,並須考量此一年齡層人口之教育程度分布,開發適用之教材。
雖然4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七成知道自己享有全民健保提供之免費成人健康檢查,但其中有49.3%不曾利用過這項服務,此項認知率與利用率間之落差,反應出民眾就算知道自己有這項權益,卻不見得會去利用。進一步探究其原因,最主要在於自認為「身體很好」(38.6%),顯示民眾之疾病預防觀念仍有待進一步提昇。由於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對於步入慢性疾病好發年齡層之中年人口而言,除應藉由良好生活習慣與正確飲食等方式,來降低罹患各項慢性疾病之機會,更應透過適當的健康檢查或各項篩檢來早期發現疾病以早期接受治療,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而造成身體活動功能障礙,或使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因此,對於40歲以上中老年民眾之衛生教育宣導,應再強調即使沒有任何不舒服,亦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建立慢性疾病預防之正確觀念,而善用政府所提供之各項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則為有助民眾維護個人健康之基本權利。
目前政府衛生保健單位已運用媒體、職場、學校、社區等多元管道,持續加強中老年慢性病防治之衛教宣導、篩檢及個案管理服務,並配合國際性節日加強相關教育宣導活動,鼓勵民眾落實健康生活,及善用政府提供之各項預防保健服務。在慢性病篩檢方面,則積極提高民眾篩檢服務之可近性與方便性,除推動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社區到點篩檢服務外,更輔導鼓勵縣市衛生局整合各項篩檢措施辦理整合性篩檢服務。對篩檢異常個案則提供轉介就醫及追蹤管理等服務。
然而要提昇國人健康並不能只靠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尚需仰賴個人的參與實踐,除了善用前述各項預防保健服務外,民眾更應時時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消除有害健康的危險因子,體認健康是自己生命的一種特質,使自己享受到最豐富的健康生活,進而推及家庭與社會,提昇整體國民健康以及降低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
後記
本文感謝NHIS工作小組以及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協助審閱並提供修改意見
《文:洪百薰,涂宜均,林宇旋,吳秀英;攝影:黃愛真》
劉淦光博士於95年10月起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助研究員,其研究領域與研究專長為結合適合的分子生物、生物化學、生物資訊及生物物理方法,探討具功能性複合分子如何組成,及其結構與功能的關聯性。劉博士具豐富電子顯微鏡經驗,期望能運用國衛院的電子顯微鏡研究環境,或以其電子顯微鏡專長,協助其他相關研究。
劉淦光博士於199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農藝系,先後師事吳信淦及林納生兩位教授擔任教學及研究助理,於2000年在林淑端教授指導下獲台灣大學分子醫學所博士學位,求學期間長期在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實驗,並同時協助吳信淦教授,鍾美珠教授處理中華民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之會務。劉博士對於電子顯微鏡特殊之研究興趣,促使其於申請博士後研究時,專注於國際上對此專精之學者,因此得以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與Professor Tom Walz及Danesh Moazed進行博士後研究。劉博士求學期間,分別榮獲台灣大學優秀論文獎勵,及哈佛醫學院細胞生物學傑出研究獎。
劉博士的研究方向以結合生體外(in vitro)重組和電子顯微鏡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法,進一步瞭解具功能性蛋白質複合體本身間,乃至於此蛋白質複合體和nucleosome間,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也提供一個新的檢測去瞭解特定染色質結構的形成,以及其在調控基因表現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進行對不正常細胞而引發疾病之研究,後生性遺傳(epigenetic)在其分子層次上的機轉是一項很重要的資訊。簡而言之,所謂的後生性遺傳包括了去氧核糖核酸(DNA),組織蛋白(histone),以及其他染色質相關蛋白質的轉譯後修飾及調節。後生性遺傳會影響染色質的結構,也因此而參與了基因表現的調控,劉博士先前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組織蛋白去乙醯基化(histone deacetylation)的產物,稱為AAR(O-acetyl-ADP-ribose),它會影響到基因靜默訊息調節者(Silencing Information Regulator, SIR)蛋白質複合體的stoichiometry,並且會引發此蛋白質複合體的結構變化,同時也與異染色質(hetrochromatin)結構有密切關聯性。使用全基因體式(genome-wide)的篩選策略,劉博士發現SET3 蛋白質複合體很可能是另一個與AAR會有交互作用的蛋白質複合體。SET3蛋白質複合體是由七種不同的蛋白質所組成,包括Set3, Sif2, Snt1, Hos4, Cpr1, 以及名為Hos2 和Hst1 的兩種組織蛋白去乙醯基酶。
為了透徹瞭解SET3 蛋白質複合體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聯性,劉博士首先將研究各個SET3蛋白質複合體的組成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分別與組織蛋白之間的交互作用;其次將使用適合的分子生物、生物化學、生物物理,乃至於電子顯微鏡的方法,例如:單一粒子重建(single particle reconstitution)去解析出SET3蛋白質複合體的三維立體結構,甚至於它與nucleosome 結合的三維立體結構,劉博士也計畫將來更進一步的使用單層結晶(monolayer crystallization)的技術來得到蛋白質及其複合體的結晶結構,甚至於建構出一個組裝特定蛋白質複合體的模擬平台。
在分子基因組蔡世峰組主任之邀請下,劉淦光於博士後研究期滿,即束裝返國。雖然劉博士同時申請多所大學院校,然國衛院優秀的研究人員及團隊和良好的研究環境,促使這位苗栗後龍子弟,選擇回歸鄉里貢獻所學。劉博士希望在設備與研究環境均優於一般大學院校的國衛院,可以發揮其電子顯微鏡應用研究之專長,希望可結合本院其他研究團隊共同努力於蛋白質複合體及基因調控表現等奈米分子醫學相關研究之進行。
《文:沈世華整理;圖:劉淦光博士;攝影:沈世華》
日期:2006年12月2日(星期六)至3日(星期日)
地點: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合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台灣分會
臺灣癌症基金會
研討會主題:肺癌
研討會語言:英文
與會代表:邀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等
國外學者及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做專題演講及最新治療研究報告
大會網站: http://www.nhri.org.tw/apclc2006
歡迎踴躍參加!聯絡方式:(02)87923311 ext.17635
《文:蒲冠君;圖:研討會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