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被公認為一種越來越嚴重的健康問題,美國肥胖協會甚至將肥胖形容為全球性的「傳染病」。而受西方飲食與習慣的影響,不論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肥胖普及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全球肥胖人口超過三億,肥胖亦被視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此外,由科學研究清楚證實許多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及某些癌症的成因與肥胖有絕對的關係。因此,如何以藥物治療肥胖進而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是現代科學家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課題之一。減重藥物的作用機轉可經由抑制食慾、增加能量的消耗、及干擾熱量的吸收等,目前,有三種抗肥胖藥物被許可做為長期治療之用,即Xenical、Reductil及Acomplia。
Xenical的學名是orlistat,主要是抑制消化道表層脂肪分解酵素的作用,脂肪無法被分解成脂肪酸而吸收,造成飲食中30% 的脂肪直接通過腸道而排出人體而減肥。使用這個藥物會因為脂肪無法被吸收而產生潤滑性腹瀉,即上廁所時會排出一堆油來。由於脂肪吸收減少,因此脂溶性維他命有時會難以被吸收,需要加強補充。Xenical可抑制腸胃吸收過量的脂肪,但僅減少吸收進食總脂肪量的三成,另有七成還是會由人體吸收;若僅靠Xenical就以為可以大吃大喝,往往越減越胖。另外,東方人的飲食習慣並非脂質攝取過多,而是醣類攝取較高,因此適用性並不佳。
Reductil的學名是sibutramine 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它是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再吸收的抑制劑。可抑制中樞神經對serotonin和norepinephrine的再利用,使用者因此較快達到進食時的飽足感,同時增加基礎代謝率,而達到減低食慾,控制體重的目的。根據國外的報告,服用10mg的Reductil一年可減輕約5% 的體重。其副作用會因為norepinephrine的延長作用,容易使中樞神經興奮過度,造成失眠,嘔吐等現象,也可能出現口乾、便秘、心悸、失眠、血壓升高的情形。因此,對於血壓控制不良、孕婦、前列腺肥大、心率不整、肝腎功能不良、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血管疾病者不宜服用。
日前第一個以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 為“分子標的”的拮抗劑,Acomplia (SR141716A; Rimonabant) 已於今年六月在英國核准上市。CB1主要表達於中樞神經系統,與食慾調節有關。在RIO-北美的臨床試驗中,每天給予肥胖者20毫克的Rimonabant維持兩年,可顯著降低受試者的腰臀比與體重。另外,數種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同時獲得改善,如:降低血漿中三酸甘油脂、提高HDL-膽固醇濃度與adiponectin的含量,有效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此外,SERENADE南非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每天給予尚未使用任何糖尿病用藥的肥胖型糖尿病患服用20毫克的Rimonabant半年,可有效降低體重與血糖,及其他危險因子,如:血漿中三酸甘油脂、HDL-膽固醇,也獲得改善,反映出最近2-3個月血糖狀況之糖化血色素 (HbA1c) 也顯著降低,明顯改善胰島素阻抗性 (insulin resistance) 之現象,有助於肥胖型糖尿病患之病情控制。因此,CB1拮抗劑可增加能量的利用率,降低脂質的生和成作用,除了能減重外,亦具有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及其相關新陳代謝症狀。由於作用在腦部神經系統,因此會有頭昏、頭痛、焦慮及沮喪等副作用,因此美國FDA有較嚴謹的評估,也正批准準備上市了。
上述三種藥物的療效在使用上各有其限制及副作用,另外,也由於減重市場商機過大,因此,改善目前藥物的類新藥或其他可用於預防及治療肥胖的新分子標的藥物仍持續開發中;然而除了抗肥胖藥物的使用外,更需注意的是良好的飲食控制與運動,才能長期維持體重與健康。
《文:謝佳倩,洪明秀;攝影:沈世華》
筆者於十月八日至十三日前往日本橫濱參加2006年國際系統生物學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Biology),主要議題包括系統生物學理論與模型的建立、符號的定義與統一化,以及系統生物學在醫學方面的應用等。大會由日本SONY電子公司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北野宏明博士(Dr. Hiroaki Kitano)策劃籌辦。此年會已舉辦七年,今年有近800人參與大會,北野博士殷切地拋出幾個重要課題,期望與會者集思廣益,尋求解決之道。
大會今年的重要議題,例如:(一)在物理學科中有量子力學,在分子生物學中有Central Dogma為理論基礎,那麼在系統生物學中最基本的理論有哪些?(二)如何正確定義,及如何實地量化系統生物學中經常使用的專業術語,例如 scale-free,robustness 等名詞。大會也邀請俄裔美籍學者Dr. Boris Kholodenko,Dr. Boris Kholodenko詳盡地以數學模式敘述酪氨酸受體激脢(receptor tyrosine kinase)經活化後,於細胞裡空間上與時間上之動力學模型。在Dr. Boris Kholodenko精彩演繹下,和酪氨酸受體激脢訊息傳遞相關的各種分子,例如scaffold protein,non-receptor tyrosine phosphatase 等均完整地被列入模型中。
哈佛大學的Marc Vidal從各種model system的interactome介紹起,比較系統生物學中dry-bench及wet-bench 所得資料的整合、network中hub的特質、及其與合作對象正在積極進行中的「Diseasome」的偉大願景。德籍學者Juergen Haas延續其於卡波西氏瘤病毒(KSHV) interactome network 的成果,一年來他們陸續比較另外四種皰疹病毒(EBV, VZV, mCMV, HSV)的viral interatome,發現這五個interactome缺少hub及sub-modules,猜測應是為減低network易損性(vulnerability)所致。至於系統生物學應用在醫學方面的主題則包括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免疫系統學與藥物發展等。主要概念與工具則為network中的hub,vulnerability及computational modelin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會前一天所舉辦的多場tutorial,以及會後二天理化學研究所基因體中心(RIKEN GSC) 榊佳之所長(Yoshiyuki Sakak)協辦的研習會中介紹了多種現今在系統生物學常用的實驗工具。大部分的主講人都為十分年輕且多是這些toolbox的研發者,他們多數鼓勵參加者實地親手操作,令筆者感受到好像回到求學時代在學習做Southern blotting,製備CsCl banding-plasmid 般新鮮有趣。附圖即筆者在學習CellDesigner時所完成的一個草圖,以饗讀者。
《文/圖:臨床研究組林素芳;圖: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KSHV encoded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KRTA)》
本院職工福利委員會於12/14特別配合本院原每月舉辦一次的員工Happy Hour,擴大舉辦愛心義賣募款活動,愛心義舉獲同仁大力支持,短短的時間,共計有國衛院合唱團、豐盛生命團契、書法社、生活『手』創藝術籌備社、生統生資組、醫學工程研究組、幹細胞研究中心暨職福會等九個攤位參與愛心義賣。其中國衛院合唱團及豐盛生命團契更聯合舉辦愛心募款,充分顯現本院同仁在工作忙碌之餘,發揮愛心不落人後的精神。
歲末感恩義賣首先於下午三點開場,參加的本院社團與單位等攤位,書法社特別邀請指導老師以書法真跡製成中國結吊飾進行義賣,生活手創藝術籌備社則辛苦趕工擺出拼布作品,合唱團義賣同仁自己製作的既專業又好吃的手工餅乾與慕斯蛋糕,連網路拍賣可以看到的水晶手鍊以及衣服、鞋子等飾品都設攤參加盛會,同仁陸續到達會場隨即活絡了義賣活動,整個會場熱鬧非凡,在歲末冷鋒來臨之際,令同仁倍感溫馨。
這次的「Happy Hour」另一個重頭戲在下午四點由何英剛副院長致詞展開;緊接著,合唱團藉由歌曲帶動募款活動,希望能將同仁的愛心獻給竹南本地的聖家啟智中心。另外,「冬至湯圓慶團圓」也在同仁期盼中開動,職福會準備的鹹湯圓、紅豆湯湯圓、以及各式包餡湯圓紛紛上場,加上美味的小餐點,讓大家在寒冷的天氣中,充滿了濃濃的暖意。
而為了鼓勵大家參與義賣活動,職福會特別安排抽獎活動做為壓軸,雖然獎額並不多,同仁依然熱心參與,更有部分中獎同仁將獎金再度捐出響應義賣及愛心募款,使職工福利委員會在歲末冬寒的愛心義舉在國衛院同仁心中產生溫暖效應,也讓這次擴大舉行的年終同仁聯誼Happy Hour有個完美的ending!
《文:邱文淵,沈世華;攝影:沈世華》
主講人: Professor Hui-Ju Tsai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演講主題:
Strong Interaction Effects of Metabolic Genetic Variants and Maternal Cigarette Smoking on Preterm Outcomes
時間: 12/25/2006, AM11:15, Monday地點: 8th meeting room, B1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NHRI Campus
國衛院竹南院區行政大樓第八會議室(苗栗縣竹南鎮科研路35號)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聯絡人:陳芝妤(037)246-166 ext.36151
《文:陳芝妤;攝影:何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