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2 期 2007-05-25

學術活動
實驗動物中心演講公告

演講主題:Proapoptotic Ras for therapeutics, prevention of
     breast cell carcinogenesis, and natural canine
     cancers

主講人:Hwa-Chain R Wang, D.V.M., M.S.,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athobiology,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Program Administrat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時間:2007/05/29(星期二) 10:00-12:00am
地點:本院竹南院區研究大樓B1 R1-1222演講廳
   R1-1222 Conference Room, Research Building, NHRI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
聯絡人:實驗動物中心張淑美小姐(Tel: 037-246166 ext.32912)
《文:實驗動物中心 張淑美;圖:Dr. Hwa-Chain R Wang》

院務紀事
高雄醫學大學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設「職業與環境醫學研究中心」

疾病常有聚集的現象,且常與環境職業有關。特定職業或工業與氣喘、皮膚病及特定的癌症有密切的關係。雖然台灣工業化已經過半個世紀,但僅有有限的研究著手調查發生於工作場所之職業性暴露的可能危害。近年來,環境污染之意外事件頻傳,例如鎘米污染事件、食用油之多氯聯苯污染及工廠之化學性氣體外洩等。此外,南台灣亦發生多起由重金屬或有機溶媒所引起之職業或環境性疾病,尤其是發生於高度工廠密度的高雄地區。由於超過一佰萬名的勞工在高雄工作,這些特質使得高雄地區非常適合職業醫學的研究。

高雄醫學大學是全國最早(1991年)於附設醫院中設置「職業病科」的教學醫院,並於1996年進一步設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以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投入工業界服務。國家衛生研究院在1999年7月成立「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積極尋找國內研究單位合作,而高醫也表現出極高的合作意願,故在2000年時與高醫簽訂合作計畫,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完成之前,「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先設立在高雄醫學大學院區內,直到2003年竹南院區研究大樓興建完成,才將大部分的研究人員與設備搬遷回竹南,但也一直保留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之研究室及實驗室,並與高醫的研究人員及醫師繼續保持對於環境與職業醫學的研究合作。其中主要的原因為高醫重視工業衛生的歷史因素與過去研究的成果,以及因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與小港醫院的地理位置所服務的民眾,可以成為合作的基礎。


為進一步對職業病害進行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特別合作開設「職業與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並於2007年5月21日舉行正式簽約典禮,會後舉行揭牌儀式,期望能成為國際級職病災害研究中心,對人類健康做出貢獻。簽約及揭牌儀式由高雄醫學大學余幸司校長、葛應欽副校長、國家衛生研究院伍焜玉院長、何英剛副院長、梁啟銘主任秘書等代表主持,前衛生署長張博雅、國衛院前任院長吳成文等貴賓列席見證及指導。經過雙方職業醫學研究群慎重的考量,決定於未來的三年啟動下列計畫,分別為:1) 職業暴露,環境因子及遺傳因素對於成人氣喘之影響;2) 探討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以及異位性皮膚炎在職場之環境暴露之致病機轉;3) 職業危險因子,遺傳感受性與肺癌、膀胱癌、鼻腔癌與白血病之關係,從事具地方特色的職業醫學研究;4) 阻斷及預防嚼食檳榔之癌化途徑。此整合計畫在南台灣的職業醫學與公共衛生上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亦將提供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實務研究的訓練機會。
《文:高雄醫學大學提供;秘書室鄭慧貞、公共事務室李柏泉主任整理;圖:簽約揭牌典禮合照》

研究發展
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死亡率達10-28﹪
國衛院研究證實第三代頭芽孢素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同時完成克菌第1型基因定序刊登國際生物資訊網站

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於近20年內已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疾病,也是造成全世界社區性肝膿瘍的一個重要致病菌,台灣、亞洲地區及美國的情況尤為嚴重。目前台灣地區化膿性肝膿瘍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的盛行率為78%,美國則為41%。而台灣各地死亡率已高達10-28%,不可小覷。

肝膿瘍是病原菌在肝臟內感染造成肝臟結構被破壞而產生化膿的情形。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寒顫、虛弱、消化不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右上腹痛、黃疸、肝腫大並有壓痛感。而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的肝膿瘍更具有10%遠端轉移併發症之特性,容易讓病患因眼內炎而失明,因此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

為降低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所引起的傷害,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與三軍總醫院及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合作,發現從臨床所分離出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無論由血液、尿液或痰中所分離,都以第一/二型血清莢膜(註一)分型最常見,在肝膿瘍菌株中第一血清分型佔有63.4%,而在併發眼內炎的案例中第一型更高達85.7%。

研究發現,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的血清莢膜相當厚,特別是第一/二型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此一特性使其可以對抗嗜中性白血球之吞噬作用造成病患嚴重感染。此外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具有轉移病灶的致病特性,是其會造成遠端轉移如眼內炎、腦膿瘍和喀腰肌膿瘍等病症的原因。而罹患肝膿瘍的患者最常見的潛在疾病為糖尿病,特別於糖尿病之患者中,血清莢膜分型第一/二型之菌株於遠端轉移的眼內炎更是高達100%。

再從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病患的感染原分析,發現病患幾近全來自於社區感染,由於台灣各地該疾病死亡率高達10-28%,如何正確用藥以降低死亡率成為研究的重點。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體外抗生素感受性分析,該菌對第一代頭芽孢素具有感受性,然而臨床上儘早使用第三代的頭芽孢素可明顯減少發生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所合併之遠端轉移的眼內炎、腦膿瘍、喀腰肌膿瘍,甚至於死亡。

為證實第三代頭芽孢素的療效,研究人員經由六項用來預測嚴重併發症的獨立項目分析,如血小板數目低、鹼性磷酯脢高、膿瘍內產氣、APACHE III score高、未早期引流及未用第三代的頭芽孢素而證實,第三代頭芽孢素於治療克雷白氏肺炎桿菌肝膿瘍明顯優於第一代頭芽孢素,而且可以明顯降低死亡率及併發症。

在基因體研究方面,研究團隊已經完成血清莢膜第一分型的基因定序,並已刊登在NCBI(註二)網站(Genbank accession no.AY762939),且獲得了國科會贊助黏度基因於不同血清莢膜分型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致病機轉的研究。

這項結合臨床與基礎的研究,開始於2002年,研究結果並發表於臨床微生物學及感染症等專業期刊 (GUT, 2002; J Med Microbiol, 2006 & J Clin Microbiol, 2007)。

(註一) 莢膜是細菌外層的薄膜,為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也是血清型的分類依據。

(註二) NCBI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是目前國際上幾個重要分子生物資訊網站之一。

<圖片說明:肝膿瘍的肝臟電腦斷層掃描>
《文/圖:臨床研究組 蕭樑基研究員;公共事務室 賴瑨萱》

影音節目
亞太肺癌研討會暨第十屆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年會 (之二)




















舉辦時間:95年12月2日至12月3日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台灣癌症研究合作組織

影片五: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Masahiro Fukuoka

影片六:
(1) Outcomes of Curative Resection for Pathologic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20-year Analysis

(2)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3) The Role of VATS in Lung Cancer Surgery
(4) Special Situation of Lung Cancer Surgery

Wen-Hu Hsu (許文虎)、Yung-Chie Lee (李元麒)、Hui-Ping Liu (劉會平)、Ming-Ho Wu (吳明和)

觀看影音節目需要 Windows Media Player 請按此處下載
《文/圖:癌症研究所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