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0 期 2009-04-30

研究發展
台灣西南沿海砷暴露區居民之頸動脈粥樣硬化健康風險
Risk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low serum paraoxonase (PON1) activity among arsenic exposed resident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經由飲用水而導致的砷暴露是全世界的公共衛生議題。長期的砷暴露可能引發多方面的健康效應,包括多種癌症如皮膚癌、膀胱癌和肺癌等。流行病學資料也證實砷暴露會增加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不僅周邊血管疾病如烏腳病,砷暴露亦與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相關;根據研究資料指出,在烏腳病盛行地區,因缺血性心臟病與中風引起之死亡率也上升;而針對同一族群於200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更進一步指出,頸動脈粥樣硬化症與長期砷暴露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

因砷暴露而引起之頸動脈粥樣硬化症的機制尚不明確,一個可能的途徑是砷藉由產生氫氧基或過氧基等活性含氧自由基(ROS)增加氧化壓力,這些ROS會促使內皮細胞增生且加強細胞凋亡,兩者皆會引致內皮細胞損害。人體研究資料顯示,氧化壓力在砷中毒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台灣人的血中砷濃度與活性氧的增加相關,而中國內蒙古人的血中砷濃度與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增加相關。〈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李婉芬助研究員;圖:期刊封面》

健康知識
有關H1N1新型流感疫情
General Information on Influenza A(H1N1)

世界衛生組織於4月26日公布H1N1新型流感之病例定義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已將其列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各醫療機構於門、急診服務時,發現個案有類流感症狀,且有相關疫情國家或地區旅遊史、接觸史等,除採集相關檢體,開立抗病毒藥劑處方外,應於24小時內通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或上網通報至疾病管制局之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對於H1N1新型流感輕症病患,應指示其返家居家隔離直至得知檢驗結果;居家隔離期間,病患應注意衛生習慣並儘量戴口罩,以避免傳染同住家人;如檢驗發現為H1N1新型流感陽性,則應通知醫院或地方衛生單位安排隔離治療。

由於國內尚未出現病例,民眾不必過度恐慌,目前衛生署工作重點仍在「境外阻絕」,亦即提昇旅遊警示,建議民眾儘量避免至疫區旅行,並加強邊境檢疫工作。醫護人員在執行相關醫療行為時,應加強落實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造成院內傳染之疫情。

民眾若需要進一步資訊,可電話洽詢疾病管制局1922專線或參閱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會議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發生與治療標的研討會」
Symposium o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eutic Target

本院4月10日上午在竹南院區國際會議廳舉辦「Symposium o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eutic Target」,由伍焜玉院長主持,邀請龔行健教授、洪明奇教授、鄭永齊教授、劉昉教授等4位中研院院士及閻雲教授從基因體學、細胞生理學、抗病毒化學等角度,分享他們在癌症生物學領域的多年研究成果與理念。

龔行健院士(Dr. Hsing-Jien Kung)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癌症中心(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副主任及生物化學系教授,專注於訊息傳遞、腫瘤基因、酪胺酸激酶(tyrosine kinase)、前列腺癌與癌症病毒學研究。會中龔教授以「JMJD5, a New Lysine Demethylase Involved in Cell Cycle Regulation and Carcinogenesis」為題,說明其研究團隊針對人類一個新的離胺酸去甲基酶JMJD5(Jumonji Domain Containing 5)如何調節細胞代謝循環以及癌症形成作用上的研究過程。〈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吳萃慧整理;審校:癌症研究所黃智興副研究員;圖:學術發展處》

人事動態
疫苗研發中心陳信偉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Dr. Hsin-Wei, Chen, Vac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has been promoted to Associate Investigator

疫苗研發中心陳信偉博士經本院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自2009年4月18日獲升等為副研究員。

陳博士於1997年自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隨後赴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及國衛院癌症研究組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專題為免疫學。於2002年12月受聘為癌症研究組專任助研究員,於2004年轉任至新成立之疫苗研發中心。

陳博士的主要研究為免疫調節與登革疫苗。在免疫調節研究上,陳博士團隊為首先發現CD8+ T細胞亞群(subset)會產生IL-17卻不具cytotoxic 活性,並將它命名為T noncytotixic-17(Tnc17),此研究成果發表於J. Leukoc. Biol.期刊。陳博士將繼續研究Tnc17在宿主免疫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登革疫苗研發方面,陳博士利用登革病毒的結構膜套蛋白區塊III(Envelope protein domain III,ED III)來引發中和性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對抗4種不同血清型之登革病毒,並選定登革病毒ED III做為登革病毒次單位疫苗(Subunit vaccine)研發之標的。陳博士團隊從4種登革病毒ED III的胺基酸序列分析中,將推演的共有胜肽(deduced consensus peptides)做為候選疫苗,此候選疫苗將轉移到疫苗研發中心進行產品研發及臨床試驗。在疫苗研發中心服務期間,陳博士發表8篇SCI國際期刊並有5項美國專利申請中。
《文:編輯中心;圖:陳信偉博士;前排右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