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3 期 2009-07-30

出版資訊
暢銷書「癌症疼痛處理指引」
A Popular Book—“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Cancer Pain Management”

衛生署於今(2009)年6月公佈台灣民眾10大死因,惡性腫瘤(癌症)仍為10大死因之首。癌症患者除承受癌症本身的問題與死亡的壓力外,「疼痛」更是癌症患者最普遍也是最無法忍受的症狀之一。而疼痛確實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受,卻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食、衣、住、行,甚而影響患者及其家人的情緒與生活。若無法減緩患者疼痛時的症狀,可能會使患者產生憂鬱、沮喪與焦慮。

癌症疼痛實不容小覷;適切的疼痛控制與處理,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可幫助與患者相處的家人及醫護人員適時地提供患者所需的照護。本院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與台灣疼痛醫學會等多個單位研擬「癌症疼痛處理指引」,希望能將此指引落實至台灣的醫療界,協助癌症患者得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安全的、有效的、及時的癌症疼痛控制。

全書分為五章:癌症評估、藥物治療(包括治療原則、止痛藥物類別及精神科藥物用於癌症疼痛)、非藥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介入性治療、復健治療、社會心理治療及專科照會)及特別注意事項,所提及之治療藥物均為台灣目前常使用的藥物,期能有效地控制癌症患者的疼痛。

本書於2007年9月出版後,供不應求,於今年七月重製增印,以期提供癌症患者、患者家屬及醫療照護人員參考之用,並將此指引內容融入照護者的臨床工作中,確實減緩患者疼痛。有意購買者,請參考本院出版品網站( http://sars.nhri.org.tw/eshop/index.php)。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 / 圖:癌症研究所TCOG提供》

會議報導
2009年IFCB細胞暨分子生物學國際訓練課程圓滿完成
The 2009 IFCB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本院與中華民國細胞暨分子生物學學會(The Chinese Society of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於今(2009)年6月15日至26日,假本院竹南院區共同舉辦首屆IFCB細胞暨分子生物學國際訓練課程(The 2009 IFCB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日前已圓滿完成。

此國際訓練課程為本院院長兼中華民國細胞暨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伍焜玉院士及國際細胞生物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Cell Biology,IFCB)前主席吳成文院士共同發起與推動,亦得到國科會、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成功大學、教育部、外交部及國際細胞生物聯盟經費的贊助。此次課程主要目的為(1)倡導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最新知識與科研、(2)提升台灣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教育與研究國際地位、(3)增進台灣與國際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之交流、(4)培育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領域之專業人才。〈更多內容〉
《文:醫學工程研究組李芷懿;審校:裘正健研究員;圖:秘書室何書賢》

會議報導
『Bio Taiwan 2009台灣生技月』紀要 (一)
Bio Taiwan 2009 Summary (Part I)

『Bio Taiwan 2009台灣生技月』於2009年7月23-26日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行,為亞太地區生技業界極具指標意義的生技盛會。今年生技月主題包含是『美容醫學.生技保健大展介紹』與『設備&相關儀器主題區』兩大區塊。前者以生技保健、生醫美容為主之專業展示,展現國內開創生技保健美容新未來的實力,後者參展單位與廠商則包含農委會、科學園區生技廠商、研究單位與大學之育成中心、以及生技廠商、生技新藥廠、實驗室及電子通信醫療器材等。國衛院參加此項盛會,並展示多項生技成果,其中幾項備受矚目之成果分別說明如下:

新穎的生醫材料應用於周邊神經創傷之修復
神經創傷中,周邊神經受損的疾病,為嚴重的健康問題。以美國為例,在1989年至1991間,因各類原因導致周邊神經受損而嚴重影響活動能力的人數每年平均就約有360,000人。早期在許多研究及臨床上利用具有生物惰性及近似人體組織物理性質的合成高分子矽膠管(silicone tube)作為周邊神經自體移植的替代物。神經隨著時間漸漸復原,在臨床上需要以二次手術移除不能分解的矽膠管避免壓迫神經造成的後遺症。由於矽膠管沒有孔洞構造,不利神經修復,故近年的研發主要以生物可分解材料為主。〈更多內容〉
《文/圖:技轉室及育成中心提供;左上照片:(右起)技轉室主任謝興邦研究員、來賓顧翠萍博士、育成中心葉忠祐、技轉室梁華軒》

人事動態
癌症研究所陳雅雯助研究員到職
Dr. Ya-Wen Chen has been appointed as Assistant Investigator wi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陳雅雯博士自2009年7月17日起擔任癌症研究所專任助研究員。

陳博士於2002年12月取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後,隨即加入中研院周玉山博士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於2004年9月赴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Program in Gen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Umass Medical School),在Dr. Brian Lewis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2009年7月17日正式受聘為本院癌症研究所專任助研究員。

陳博士的研究著重於Ink4a/Arf基因組及大量表現IGF2(Up-regulation of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2)在老鼠的肝癌細胞轉移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Cancer ResearchNeoplasia等知名國際期刊。

陳博士在小鼠的肝癌形成模式中發現Ink4a/Arf基因組的缺失會增加肝癌轉移的發生,進而在小鼠肝癌轉移模式中所衍生的細胞株觀察到:重新送入正常的p19Arf基因至p53及Ink4a/Arf基因組缺失(deletions in p53 and Ink4a/Arf loci)的細胞株中,p19Arf經由與另一蛋白CtBP(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的結合會使細胞的侵潤(cell invasion)能力明顯下降。目前陳博士實驗室針對Ink4a/Arf基因組上另一個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p16Ink4a是否有癌症轉移的功能及其可能機轉進行研究。此外,陳博士在之前建立的小鼠肝癌轉移模式中,觀察到在原位肝細胞腫瘤或轉移至肺的腫瘤中有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的存在,此現象顯示癌症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的存在及在肝癌的形成(tumorigenesis)及轉移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研究方向主要著重在分離癌症幹細胞及移動性癌症幹細胞(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mCSC),進一步了解移動性癌症幹細胞在肝癌轉移的機轉,並利於肝癌轉移的治療。
《文/圖:癌症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