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6 期 2009-10-30

研究發展
國衛院及台大、義大、中榮合作研究團隊證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減少胃癌的發生
NHRI and collaborators find early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decreases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

台灣有近五成的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又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發生有關。本院與台大醫院、義守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共同組成之合作研究團隊,首度在台灣進行大型追蹤研究,證實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於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之後,可有效減少23%胃癌的發生,而且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時間越早,效果越好。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2009年8月的「消化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這是全世界消化學界最受重視的專業雜誌,對於從事臨床的消化專科及癌症醫師將有重要的影響,預期將會改變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範圍與胃癌的預防策略。

這項研究由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郭耿南組主任、義守大學醫學院院長林肇堂教授、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教授、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吳俊穎副教授共同合作,以全民健保資料庫10年資料,追蹤分析8萬多名因消化性潰瘍住院並接受過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的患者,發現胃潰瘍患者罹患胃癌的機會較高,在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後,罹患胃癌的危險性則會明顯減少,而且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時間越早,效果越好。〈更多內容〉
《文/圖:秘書室賴瑨萱》

出版資訊
新書介紹 – 台灣社區老年人虛弱症、憂鬱症、骨質疏鬆症之篩檢與整合型照護計畫衛教手冊
New book: Handbook on Health Education for Elders in Taiwan with Frailty, Depression or Osteoporosis

聯合國對所謂「老年國」的定義是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人口7%以上的國家,我國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老年人口在1993年已達總人口數的7.01%,表示台灣進入「老年國」已有10多年,而截至2009年6月,台灣老年人口已達到242.62萬人,更佔總人口數10.51%。目前許多先進國家人口老化過程所引發的問題正逐漸出現,出生率下降以及醫學技術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壽命,老年人口負擔也愈來愈重,相關的生活照顧、健康照護及經濟安全等問題也隨之增加。

在老化過程中,生理狀況的逐漸退化以各種不同的型態表現出來,例如體重減輕、疲累、活動量減少、動作緩慢、無力、骨質疏鬆等,這些機能的退化,使得年長者容易發生跌倒、受傷、或有急性病症、各種功能障礙,甚而導致依賴性的生活形態、生活品質變差、心情沮喪、認知障礙、意識紊亂、健忘、憂鬱等狀況。若能找出其致病機轉,則有助於進而預防、控制和治療,老化對功能的影響,則視損傷程度而定,是有機會恢復的;所以邁向成功老化之模式,在台灣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在過去 年所執行的「台灣社區老年人虛弱症、憂鬱症、骨質疏鬆症之篩檢與整合型照護」整合型研究計畫,目標在於評估居住在台灣的老年人發生衰弱症、骨質疏鬆症與憂鬱症的比率、危險因子、治療現況、施行介入性治療的成效、以及其成本效益分析,並提出建立介入的可行性方案,提供給老年人的重要健康資訊,作為訂定相關決策的參考。此計畫採用之成果指標包括:身體、心理、社會層面的健康指標、治療順從性、生活品質與生活功能相關結果,以及醫療資源使用情形;此外並針對此計畫架構於執行大規模研究時之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行評估,以利日後建立與推行介入模式。

此計畫之先導工作已順利完成,並出版此衛教手冊,內容包括營養、運動、復健、心理功能等方面的介入或衛教方式,期望由適當的改善方法,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提升老年人的壽命與品質。有意購買者,請參考本院出版品網站(http://sars.nhri.org.tw/eshop/index.php)。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

會議報導
疫苗製程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操作之經驗分享(二)
NHRI researcher shares experience on cell culture bioreactor operation(Part 2 of 2)

生物反應器的選擇
本院在量產疫苗抗原(H5N1)過程中,以狗腎细胞株(MDCK)來繁殖病毒,以2種培養技術進行。低細胞密度培養仍然採用傳統的1700 cm2 轉瓶(roller bottle)培養技術,雖然產能較小(60公升),但是製程穩定;高細胞密度量產就必須倚賴生物反應器,疫苗中心生物反應器規模由2.2公升、7.5公升、30公升至150公升的微載體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microcarrier cell culture bioreactor)。cGMP核心設施內的150公升生物反應器正在進行量產測試,雖然規模比起商業級疫苗工廠用的要小很多,但以H5N1為例,這個規模的生物反應器所製造出的疫苗產能可達到每批次4~5萬劑疫苗。

以MCDK細胞生產疫苗時,所用的生物反應器基質很重要,要盡量避免用具有動物性基質(例如膠原蛋白)的生物反應器。過去2年,疫苗中心所用的製程技術主要是從台灣疾病管制局所移轉過來的含血清培養技術為主,這個技術所用的血清品質佳,能讓細胞快速成長,但價格也大約是一般的2倍。血清是一個成本高、每批次成分不均的原物料,因此未來不會是技術發展的趨勢,正因此,疫苗中心也正努力研發無血清的培養技術,經一番篩選後,目前使用由一家台灣本土廠商供應的Plus-MDCK培養基,病毒的產能與含血清的DMEM+5%FBS培養基比較起來,可以得到多10%以上的HA產量,表現也很穩定。〈更多內容〉
《文/圖四:胡勇誌博士後研究員演講資料;編輯中心吳萃慧整理;審校:胡勇誌博士》

人事動態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慧如副研究員到職
Dr. Hui-Ju Tsai has been appointed as Associate Investigator with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Health Sciences

蔡慧如博士自2009年10月6日起擔任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專任副研究員。

蔡慧如博士於2004年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遺傳統計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期間,擔任Dr. Daniel E. Weeks的研究助理,協助從事與年紀相關的眼球黃斑部退化(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以及第二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的遺傳研究,畢業時獲得校方頒發傑出學生獎(Outstanding Student Award)以及研究所內頒發的學位論文獎(Thesis/Dissertation Award),並且受Delta Omega Honor Society榮譽學會邀請加入其學會,成為該學會的會員之一。

蔡博士於2004年畢業後,前往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協助找尋氣喘致病基因的遺傳流行病學研究。期間蔡博士針對幾個運用於控制族群分層(population stratification)之統計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並於2005年申請到美國肺臟協會加州分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的研究獎助(fellowship)。由於在博士後研究期間表現優異,蔡博士於2005年底獲得國際遺傳流行病學學會(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頒發青年研究人員獎(James V. Nee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更多內容〉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提供;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