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奈米醫學研究中心與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台大化學系、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及檢驗醫學部合作,利用多種奈米粒子作為一系列幹細胞追蹤平台的研究與應用,成果已陸續發表於FASEB Journal、Nano Letters、Small、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及Biomaterials等國際期刊。
如何確實掌控幹細胞移植進入生物體後的分布動向,成為幹細胞治療應用成功與否的關鍵。以磁振造影顯影對比劑(imaging contrast agent,如氧化鐵或釓)所構成的奈米粒子來標定(labeling)幹細胞,再以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儀器偵測細胞內磁性訊號,是目前最有效也最適當的追蹤方法。
研究團隊在研究初期以多(中)孔性矽奈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及結構為球型的「矽@氧化鐵粒子」(氧化鐵為核心,矽為外殼)標定幹細胞,結果發現這2種奈米粒子對幹細胞的磁性標定效果良好,可以利用臨床上使用的磁振造影機器在活體外及活體內偵測出幹細胞內的氧化鐵訊號,相關成果發表在FASEB Journal及Nano Letters等期刊上。〈更多內容〉
《文/圖:奈米醫學研究中心黃東明助研究員》
隨著醫藥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水準不斷提高,醫療項目愈來愈多樣化,另一方面,面對社會環境及疾病型態不斷地改變,老年化少子化社會的來臨,新興疾病以及慢性疾病與時俱增,醫療的需求及醫療服務模式與內容也因上述各項因素而有所改變,因此必須提升醫療績效及醫療經濟效益,適當地規劃醫療經費及醫療人力,瞭解醫師人力資源的分佈情形,以因應未來國人的健康需求。
鑑於醫師是維護國人健康最重要的關鍵,妥善配置醫師人力資源,培育優良醫師,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檢視目前醫師培育的相關政策並更新醫師培育規劃為當務之急,我們需培育具備醫療、公共衛生及生物醫學科學素養之專業人材。
因此,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之「國家醫事人員教育暨人力發展」研議案特針對畢業後醫師培育議題進行研議,自2007年5月開始籌畫,由該組郭耿南教授擔任總召集人,邀請經濟、公共衛生、衛生醫療、醫師人力及醫學教育等領域專家們共同討論畢業後醫師之培育相關議題,經過多次討論後,以台灣過去及現況而擬定將來的展望,並將研議結果編撰成本專書。本書內容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篇為「台灣社會經濟發展之總體趨勢」,第二篇為「台灣衛生醫療體系之演變」,第三篇為「台灣醫師人力」,第四篇為「台灣醫學教育」,以經濟及衛生之發展趨勢為基礎,探討國人健康需求,提出醫師人力及醫學教育策略之建議,勾勒2020年的台灣醫療藍圖。有意購買者,請參考本院出版品網站。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資料來源/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臨床指引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於今年10月18-22日舉行的第20屆世界糖尿病大會中發表3份糖尿病臨床指引,提供相關的醫療工作者最新的實證指引。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IDF於1991年發起成立「世界糖尿病日」,目的是提升全球對糖尿病的認識及關注糖尿病所造成的健康危害,這項提案於2007年通過決議,正式將11月14日訂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根據IDF統計,全球現有2億8千5百萬名糖尿病患者,並且每年有4百萬人死於糖尿病病變,而20年後罹患糖尿病人數估計將會達到4億3千5百萬,這數字十分驚人且迫切需要關注。
這3份臨床指引的主題分別為:「孕期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病患自我血糖檢測」及「口腔衛生」,以下為其內容重點摘要。〈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
生物安全與細胞培養研習會
舉辦時間:2009年9月2日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生物安全概論(影片一)
陳維峰技正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實驗室生物安全守則與防護(影片二)
陳維峰技正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細胞培養與冷凍保存(影片三)(影片四)
黃效民副主任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資中心
細胞實驗室之管理(影片五)
黃效民副主任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資中心
黴漿菌污染與檢測(影片六)
陳瓊雲副研究員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資中心
常見細胞培養問題與討論(影片七)
陳瓊雲副研究員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資中心
《文/圖:生醫資料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