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3 期 2010-07-22

研究發展
偵測細胞凋亡的奈米螢光探針
NHRI Investigators develop real-time monitoring of cell apoptosis by nucleus shuttles of sub-nanometer gold quantum dots

細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種有計畫性的細胞死亡程序,目的是在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維持成體環境恆定和免疫調節。細胞凋亡與癌症發生,以及多種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舞蹈病都存在密切關係。因此,對於細胞凋亡的研究以及偵測,是許多研究積極想追求的目標。

最近由本院醫學工程研究組羅履維副研究員、奈米醫學中心林淑宜助研究員及楊重熙主任的研究團隊共同研發出一套偵測早期細胞凋亡的奈米螢光探針,並將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CI=8.580; Rank: 7/138 in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本研究使用之奈米材料為數個金原子組成的金量子點(gold quantum dots),具有自體發光效應(photoluminescence)、極佳的抗光解穩定度(photostability)等特性,並證實對生物體不具毒性。對於開發此高量子效率之金量子點技術,已在先前發表於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8, 39: 4762 – 4764,並獲得美國專利暫時申請案(provisional patent application)(案號:61/086,614)。〈更多內容〉
《文/圖:醫學工程研究組博士生陳乃慈、羅履維副研究員》

健康知識
實驗室通風換氣
Lab ventilation-air changes in laboratories

實驗室空調設備主要是利用通風換氣和製冷製熱,達成保障實驗室的空氣品質、研究環境的溫、溼度和正、負壓需求,以及維護操作人員安全的多重目的。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節能減碳政策,大型研究機構為提高實驗室空調的節能效率,減少能源浪費,亦開始重視實驗室空調系統的設計、操作、維護、空間動線的規劃、實驗和空調設備改裝的彈性和研究人員的節能管理,其中,最常採行的措施即是調整實驗室的通風換氣率。

美國哈佛大學環安衛室於2008年即針對實驗室的通風換氣提出報告1,認為實驗室的基本設施首要保障研究人員的安全,實驗室空調應由使用者、設計者和環安衛技術人員共同設計最有效的系統和操作維護模式,而不應訂定標準的通風換氣率。降低通風換氣率,雖然可以達到節能的目標,但也會造成使用者增加操控和監護的負擔。此外,系統設定的標準換氣率,受到管線和其它實際系統功能的限制,並不等於實際有效的換氣率。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數據顯示換氣率和疾病有關,相反的,在空調設計良好的實驗室中,經由嚴格訓練的人員操作實驗,危險曝露並不會影響研究人員的安全。〈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傅千芬編譯;圖/審挍:環安衛室陳煌國》

出版資訊
車諾比大災難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
Chernobyl: Consequences of the Catastrophe for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發生至今已逾20年,這起事故對車諾比附近居民甚至北半球居民所造成的長期影響,一直以來倍受關切。事故發生時,該核電廠釋放出相當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做為緩和劑的石墨因燃燒產生的高溫,加速放射性物質的外洩,反應爐核心熔毀所釋出的輻射塵不僅散佈在俄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也飄到歐洲各地,估計有13個歐洲國家其國內超過半數以上的地表有輻射塵散落,另有8個國家其國內超過30%的地表也接收到輻射塵。事故發生後,放射性物質(鍶-90、銫-137、鈽、鋂及其他同位素物質)的外洩使得健康與自然環境問題廣受重視,而隨著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許多機密文件得以曝光。

今(2010)年該事故屆滿24週年,紐約科學研究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於今年4月出版「車諾比大災難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Chernobyl: Consequences of the Catastrophe for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由Alexey V. Yablokov、Vassily B. Nesterenko與Asexey V. Nesterenko合著。本書共有4章,第1章是車諾比污染綜述,第2章是車諾比大災難對公共衛生所產生的影響,第3章是車諾比大災難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第4章是車諾比大災難後的輻射防護。以下為重點摘要。〈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編譯;圖:書封面》

影音節目
國家衛生研究院特別演講:Prof. Jürgen Schrader
NHRI Special Lecture Video: Role of Extracellular Adenosine in Immunomodulation: Imaging and Novel Therapies by Prof. Jürgen Schrader

講題:細胞外腺甘酸於免疫調節之作用:成像與新興療法

Lecture: Role of Extracellular Adenosine in Immunomodulation: Imaging and Novel Therapies
主講人:Prof. Jürgen Schrader
   Institut für Herz- und Kreislaufphysiologie
   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 Düsseldorf
演講語言:英文
影片長度:50分鐘

主講人介紹:Jürgen Schrader教授目前任教於德國杜賽道夫海因裏希-海涅大學生理學研究所。Jürgen Schrader教授致力於研究腺甘酸在調節和協調心肌和血管的功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Jürgen Schrader教授利用大範圍的生化核磁共振光譜學(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與細胞生物學技術,探討細胞外腺甘酸(CD73)如何傳達新陳代謝需求的訊號予其他器質性細胞(例如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與免疫細胞),卓有成果。該研究顯示腺甘酸是一個能反映出心肌能量狀態的關鍵信號分子;CD73衍生之腺甘對可限制組織炎症並且抑制動脈硬化發展;利用氟碳磁共振影像(19F-MRI)可敏感地且具體地使體內發炎情形成像;冠狀動脈內超音波剪切將有益於處理心肌梗塞。上述研究目前已延伸發展更深入的瞭解訊息系統,目標在於利用轉殖基因暨基因剔除技術以探索包括新影像技術之新陳代謝訊號傳遞的細節。

時間: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10:30 -- 12:00
地點: 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研究大樓B1, R1-1122會議室
《文/影音錄影整理:編輯中心陳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