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作用性物質的使用本身是否是一個「問題」,答案可能因不同的年代、地理位置、社會文化、族群組成等而異。本文節錄自「台灣的社會問題」一書,單獨呈現台灣精神作用性物質之現況,以下為精采內容。
精神作用性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往往不能於人體內自行合成,使用後可改變情緒、認知或行為。可依不同的目的將精神作用性物質分類,例如按照合法性、違法的嚴重等級、物質進入身體的方式、濫用性(potential for abuse)、化學結構與物質的藥理作用等。以合法與否為例,菸、酒、檳榔大概是台灣最常見、易產生濫用或臨床使用疾患(substance use disorders)的合法物質,而揺頭丸、大麻、甲基安非他命、海洛因等則是常見的非法藥物。〈更多內容〉
《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陳娟瑜副研究員、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犯罪防治系楊士隆教授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所公衛系陳為堅教授;圖:群健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
講員:Kate Dolan, Professor, National Drug and Alcohol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講題:矯正機關推行替代治療-範圍、成效、與成本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for prisoners: Coverage, effectiveness and cost
研討會名稱:「第十屆台北國際愛滋病研討會」
日期:2010年9月25日
地點: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2樓卓越堂
物質成癮造成個人身心健康的傷害,其生理與心理成癮以及痛苦難忍的戒斷症狀,是成癮依賴的特性,物質成癮患者且因共用針頭與注射器之行為使傳染性疾病(如愛滋病、B肝及C肝等)迅速擴散,備受各國疾病控制單位所關注。物質成癮患者的戒斷之路需要以專業的成癮醫學療程幫助他們漸漸脫離物質成癮的傷害,獲得有效的醫治。過去多年,世界各地已實行以美沙冬藥品取代成癮物質之替代治療,成效顯著。澳洲為推行美沙冬替代療法之先驅,「第十屆台北國際愛滋病研討會」主辦單位於今年9月邀請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家藥物與酒類研究中心凱蒂杜蘭教授來台演講,杜蘭教授曾主持美沙冬替代治療計畫多年,會中分享其美沙冬替代治療研究之心得如下。〈更多內容〉
《文:Kate Dolan演講;編輯中心陳麗秋翻譯整理;圖:研討會網頁/研討會會場》
黃嘯谷博士於2010年7月30日獲聘為本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特聘研究員。
黃博士於1981年取得台北醫學大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美國佛蒙特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並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過敏與臨床免疫部門進行博士後研究。在博士後研究期間榮獲了聲望極高的獎項—the Irvington Medical Institute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ward,爾後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時獲得了Merrell-Dow and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Asthma and Immunology Scholar in Allergy Award;返國前任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
黃博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主要研究過敏發炎反應的機制,為國際認可之發炎反應疾病免疫調節研究的領導者。他致力於過敏發炎反應,涵括基因、分子生物、基因體與動物模式及轉譯方面的研究等,並發表許多具有權威性之論述文章。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包括發現細胞激素與其作用機制,以及探討它們在生物體內於疾病上所扮演的角色。此外,黃博士研究團隊也率先研發調節過敏性疾病的基因疫苗,並持續在這領域發展所長。〈更多內容〉
《文: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圖:黃嘯谷博士》
本院疫苗研發中心(疫苗中心)周彥宏助研究員所指導之林怡玟研究助理參加2010年10月7至8日於本院舉行之「疫苗研發及量產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Vaccine from Research to Product Launch)」,以「Mechanism of Receptor-Mediated Enterovirus 71 Entry」為題參加壁報論文競賽,並榮獲大會評選為優秀壁報論文第3名。
林怡玟的研究主要探討受體引導腸病毒71型進入宿體的機制。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屬於小RNA 病毒科(Picronavirade)單股正股RNA病毒,最早於1969至1970年間在美國加州發現,為目前腸病毒群中最晚發現的病毒,其感染性強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經系統方面的併發症;臨床上出現之症狀包括腦炎(encephalitis)、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 meningitis)、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cute flaccid paralysis)、手足口症(hand - foot - 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肌肉僵直(myoclonic jerk)、頭痛(headache)、發燒(fever)及嘔吐(vomiting)等,其中以手足口症及泡疹性咽峽炎最為常見,嚴重的情況甚至導致死亡,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亞洲皆有兒童死亡的案例。腸病毒的流行與季節、環境有關,且無地域性限制,每年6月至9月為高峰期,可經由呼吸道的飛沫傳染或經由胃腸道的糞便傳染,因此個人衛生與公共及環境衛生皆為防治的重點。〈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審校:疫苗中心林怡玟/周彥宏助研究員》
日期:2010年11月26至27日(星期五、六)
地點: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台北市徐州路17號)
目的:近年國內相關研究單位或政府部門,陸續建置兒童及青少年健康及發展研究平台與監測機制,運用多次橫斷研究或長期追蹤研究方法,持續觀察並收集兒童及青少年相關資料,藉以發現不利於健康或行為發展之相關因素。鑑於兒童及青少年之肥胖問題、性相關行為與偏差行為,為當前全球所關注之議題,此次研討會以此為主軸,由國內外相關調查研究團隊分享監測調查系統建置現況,並報告調查資料所描繪出之青少年圖像與結果。
主辦單位: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網址:http://www.2010child-adolescent.org.tw/
報名人數:200人(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11月15日,額滿為止)
(恕僅受理線上報名,務請儘早完成報名,謝謝!)
《文/圖:群健所衛政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