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陳豐奇博士為本院100年度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二位獲獎者之一。
陳豐奇博士於2001年取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學位,於2006年受聘於本院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其研究領域為分子演化,特別是有關基因替代切割(alternative splicing)之演化以及基因體序列插入/缺失(insertions/deletions)。替代切割是生物增加蛋白質體複雜度及基因功能調控的一種主要方式,陳豐奇博士藉由大規模的比較人類與小家鼠的替代切割,發現與常駐型外子(constitutive exon)相較之下,替代型外子(alternative exon)蛋白質序列演化較快,但是其核甘酸序列演化反而比較慢,顯示出替代型外子的演化受到複雜的力量驅動。而在哺乳類替代切割現象中,陳博士更進一步發現複雜替代型外子(complex alternative exon)的蛋白質序列比單純型外子演化更慢,但是該核甘酸序列則演化更快。因此,複雜替代型外子平均每單位核甘酸序列變化所引起的蛋白質序列變化數量顯著偏低,結果顯示這種外子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此外,陳博士也發展出跨物種轉錄體預測的方式,將廣泛研究物種(如人類或小家鼠)的轉錄體訊息,以排序軟體排列到較少研究物種的基因體之上,並以一系列過濾程序濾除演化上已經改變的轉錄子,藉以預測樣本難以取得物種(例如黑猩猩、紅毛猩猩等瀕危物種)的轉錄體。再將此一方法拓展到應用偽基因來預測人類與黑猩猩共同祖先的轉錄體,並藉以進行轉錄體之演化分析。此一研究受到國際演化專家的一致肯定。另一方面,在人類近親黑猩猩的基因體序列發表之後,陳博士利用此一基因體與人類以及其他3個哺乳類基因體的生物資訊比較,找到數10萬個人類特有之小片段插入/缺失,並且針對這些插入/缺失進行演化分析、功能性研究與正向天擇(positive selection)之研究。
除了分子演化之基礎研究外,陳博士亦針對人流感病毒(human influenza virus)以及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利用比較基因體分析方法,提出監測流感疫情(influenza epidemics)的新方法。最近更加入本院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關於microbial systems biology的合作計畫。今榮膺本院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實至名歸。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陳豐奇博士》
本院於2004年搬遷至永久院址—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即規劃實驗動物中心(以下稱本中心)之空間。本中心於2005年10月開始執行第一階段的暫時性少量局部運作,於2009年5月全區硬體設施完工且高溫高壓滅菌鍋設備建置完成後才邁入正式營運,提供竹南院區研究人員完善之囓齒動物、兔以及犬之飼(代)養服務;而本中心台南健康研究大樓之動物房則於2008年8月完工,亦同時提供本院台南院區癌症研究所與感染症研究組的囓齒動物飼代養服務。
為擴大服務內容,本中心於2008年3月起推出動物實驗相關之技術服務平台,提供儀器設備可支援的服務,如血液生化檢驗(blood chemistry)、血液檢驗(hematology)、血液凝固檢驗(blood coagulation)、尿液檢驗(urinalysis)、大小鼠血清健康監測(rodents health monitoring)等,由資深動物技術員提供實驗動物相關技術操作,包括囓齒類動物與實驗兔的各種採樣技術如靜脈採血與全身臟器採樣、投藥技術如靜脈注射與管餵等,廣範圍支援本院之動物相關研究,不僅協助研究人員迅速取得動物實驗結果,亦可避免因人員操作不熟練而造成動物的浪費與不適。〈更多內容〉
《文/圖:實驗動物中心》
四、辦理專利和技術轉移(Patenting and licensing)
瞭解贊助廠商在合約中對於發明專利揭露的要求和自己所屬機構有關專利的規定並切實遵守之。問題可能出現於,研究人員為發明人時與其他機構的責任之間發生的角色衝突。研究人員是否可持有專利或是否可申請專利因為機構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這被定義為一種潛在的利益衝突(1) 。
要求:
在拜杜法案(2)的規定之下,凡執行聯邦政府資助之研究計畫,該研究成果所產生的發明,研究人員必須向所屬研究機構揭露。此聯邦資助研究計畫所產生的智慧財產權,係由所屬研究機構擔任該智慧財產權之所有權人。研究人員必須遵守規定,適當揭露並符合程序,研究人員不得縱容或參與移轉技術和發明“從後門移出”給跟他們有產學合作關係的公司。這是非法的。
共同發明人:
專利法規定在申請專利時要求揭露共同發明人(含受訓者),對誰是發明人、誰不是發明人訂有條件標準。這些和誰可以被列在論文上當作者的條件標準有所不同,研究人員應該瞭解如何區別。研究人員如果對這些事項有疑問,應洽詢機構內部相關單位指點迷津。
〈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麗秋譯;圖:FASEB COI Toolkit網頁》
全球兒童正大幅度的暴露於高脂肪、高糖份及高鹽份食品的行銷中,此行銷舉動也因此增加這世代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其中電視廣告在食品行銷中扮演重大的角色,影響兒童之食物偏好、購買要求及消費模式。有鑑於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地呼籲各國政府採取行動,並實施國際認可的政策。
第63屆世界衛生大會於2010年5月通過向兒童食物與非酒精類飲料行銷的一系列建議。此建議要求各國政府採取措施來減少對兒童推銷高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酸、游離糖(free sugars)或鹽之垃圾食物行銷訊息及手法。因不健康飲食是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慢性呼吸道疾病之危險因子之一。而此4種非傳染性疾病佔全球死因之60%;死亡人數每年約為3,500萬人,其中有900萬人正處於高產值年齡層。這些都能透過低成本的預防措施,如:戒菸、減少酒精的攝取、推廣健康飲食及運動來避免。
WHO資料顯示全球有4,300萬的學齡兒童為肥胖或體重過重。許多研究也顯示兒童接觸到的電視廣告多數為推銷非核心(noncore)食品,營養價值低的產品。幼時養成的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伴隨著成長,而不健康的飲食與體重過重或肥胖息息相關。如果能在成長期養成良好習慣,維持正常體重,則可降低罹患非傳染性疾病之其中一項危險因子。〈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WHO出版建議之封面》
本院2010年12月各研究單位所發表的最新著作共有31篇期刊論文(詳附件清單)。
清單內之論文依研究單位筆劃分類,有興趣之讀者可從相關論文之出版平台取得全文,或本院網際網路首頁「本院簡介」之「機構典藏系統」下瀏覽相關內容。
《文/圖: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