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蘇郁文助研究員以14-3-3sigma基因剔除小鼠探討14-3-3sigma 基因對免疫B淋巴球的調控,發現14-3-3sigma 缺失會影響B淋巴球的存活,並進一步讓B淋巴球的免疫活化及防禦受損。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發表在國際期刊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2011 Jan 25;108(4):1555。
當細胞DNA受損時,14-3-3sigma基因受腫瘤抑制基因p53調控而表現,可促進p53負調控因子mdm2降解,以穩定p53蛋白表現。14-3-3sigma的表現也和腫瘤生長有關,但詳細機轉仍不詳。蘇郁文助研究員以14-3-3sigma基因剔除小鼠,探討14-3-3sigma基因對免疫系統的生理意義,發現小鼠的周邊免疫B淋巴球因持續凋亡,導致其數量大幅減少。經由B細胞受體(B cell receptor, BCR)刺激,14-3-3sigma缺失之B細胞無法正常地分裂增生,無法上調活化標記CD86和CD25。當以T-cell independent antigen TNP或是濾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誘發免疫反應時,14-3-3sigma基因缺失的小鼠無法分泌具抗原特異性的IgM,導致VSV在14-3-3sigma基因缺失的小鼠體內擴散,造成神經性侵害。
骨髓轉移實驗顯示14-3-3sigma基因缺失導致的B淋巴球銳減,源自於B淋巴球內生性的缺損。B淋巴球存活極度依賴穩定的BCR訊號傳導,研究發現14-3-3sigma基因缺失使BCR訊號傳導異常,亦會影響轉錄因子FOXO1之穩定性。14-3-3sigma分子分布於細胞質內,可結合FOXO1並阻礙其降解,間接抑制FOXO1的活性。14-3-3sigma缺失之B細胞其FOXO1蛋白水平雖然持續下降,但其活性反而增加,導致其標的基因包括Bim、p21、p27之轉錄物(transcripts)增加,並使Bim和p27蛋白表現量增加。研究結果推論,14-3-3sigma缺失將導致FOXO1活性異常升高,促使調控細胞凋亡基因Bim、調控細胞週期基因p27之異常表現,影響細胞存活。同時,FOXO1降解亦阻礙B淋巴球的活化。
綜合言之,14-3-3sigma可謂為免疫B淋巴球的存活因子,藉由調控FOXO1,對B淋巴球的恆定以及B淋巴球的活化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圖: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蘇郁文助研究員》
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陳新副研究員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科會支持,於2009年8月赴美前往隸屬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Tom A. Rapoport博士所主持的研究室進修一年。
Rapoport博士現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是細胞與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執牛耳之重量級學者,其學術成就備受肯定,曾獲頒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榮譽,具有極高之國際學術聲望。Rapoport博士專攻蛋白質於內質網間進出的轉運過程,以及內質網在形態學上的形塑與維持,而且持續不斷地在Nature、Science與Cell等頂尖國際期刊,發表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更多內容〉
《文: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吳佳靜研究助理撰稿;資料來源:陳新副研究員提供 》
本院名譽研究員何曼德院士於今年2月完成父親何鳳山先生回憶錄《外交生涯四十年》之英文編譯新書,已於今年3月抵圖書館。
何鳳山先生的回憶錄《我的四十年外交生涯》於1990年正式出版。1997年9月28日何鳳山先生在美國與世長辭,享年96歲。他的子女在《波士頓環球報》刊登訃告,內容提到父親於1939年在維也納曾救了猶太朋友羅森博格一家(Rosenberg),引起了美國猶太歷史學家的注意並開始調查,之後找出了曾經被何鳳山救助過的倖存者或其後裔。2000年7月,以色列政府為何鳳山頒發「國際義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獎,2001年,其子女何曼禮與何曼德從耶路撒冷 Yad Vashem收到父親身後這份以色列最高榮譽(the highest civilian award)。〈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麗秋;圖:何曼德院士編譯新書封面》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成癮科學學會合辦之「台灣成癮次專科醫師臨床和研究訓練計畫」課程2011年4月份主題為:「福音式戒毒戒治模式」、「藥物濫用現況」與「藥物濫用檢測」,歡迎線上觀看。
講者:申耀斌主任(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陳慧懋藥師 / 吳雅雪博士(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科)
演講語言:中文
時間:4小時
《文 / 影音錄影整理:編輯中心陳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