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白蛋白尿一直被認為是預測第2型糖尿病患者併發微血管與大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率的重要指標,在許多已知與微量白蛋白尿有關的危險因子中,以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特別值得關注。有許多不同種族的橫斷研究,包括香港、日本、義大利、伊朗等,皆證明第2型糖尿病患者之胰島素阻抗性與微量白蛋白尿之間有顯著關係;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許志成副研究員研究團隊以前瞻性世代研究,探討台灣第2型糖尿病患,胰島素阻抗性對微量白蛋白尿產生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參加糖尿病社區聯合照護網絡暨長期追蹤計畫(DMIDS)之糖尿病患者,招募受試者期間為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去除年齡未滿30歲或超過70歲之患者、第1型糖尿病患者、孕婦,以及具有嚴重糖尿病併發症之患者(包括截肢、尿毒症及計畫開始前1年因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中風而住院者)後,共有1,209位患者參加本研究(其中並未納入研究的有注射胰島素者22位、在檢查開始的前2次中,其中1次的尿液白蛋白/肌酐酸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 ACR)超過30 mg/g者323位、缺少空腹胰島素之數值者126位);最後,連續2次尿液測試呈現正常且已有受試者同意書的患者,共738位第2型糖尿病患列入分析。〈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許志成副研究員;圖:期刊封面》
高通量(high-throughput)分析研究是目前系統生物學最具效力的研究方式,分析速度快且解析度高,可檢視大規模的系統或是大數量的樣本,並提供大量的數據以利後續分析。因此用來研究各種細胞系統內的訊息傳遞、病理疾病變化,對各種藥物的反應、發育、分化等非常重要。蛋白質的表現量與狀態(如是否被磷酸化活化等)是真正影響大多數細胞生理、狀態、反應和行為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能夠對蛋白質表現量的改變以及蛋白質狀態進行高通量的分析,將可以對各種細胞、疾病、組織、發育等系統的訊號傳遞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目前各個實驗室都在各自有興趣的系統中對蛋白質的表現量進行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西方墨點分析(western blotting)。透過電泳和抗體的浸泡,可以定量分析蛋白質的變化。但是因為抗體昂貴,加上時間有限,因此無法進行高通量的分析。〈更多內容〉
《文/圖:核心儀器設施中心》
為促進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外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以下簡稱整合性計畫)、本院研究成果及各機構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之學術交流,使各計畫卓越成果得以分享,謹訂於100年8月15日至16日(星期一至星期二),假本院竹南院區國際會議中心(苗栗縣竹南鎮科研路35號)舉辦為期二日之「100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醫學學術研討會」(2011 Biomedical Research Symposium of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今(100)年度學術研討會將規劃2場Plenary Lecture及6項口頭報告主題,主題分別為:「Biomedical Science」、「Population Health Research」、「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dicine」、「Neural Science」、「Cancer Research」及「Medical Engineering」,除Plenary Lecture外,6項主題將分成2個場地同時進行。會中將邀請國外學者專家、執行成果優良之計畫主持人及本院研究人員口頭報告分享研究成果與經驗(邀請講員名單及演講題目詳請參閱議程)。另囿於口頭報告場次有限,本次會議安排兩個時段之Poster Session(共約2小時),由整合性計畫主持人及本院研究人員張貼壁報,展示研究成果,並於第二天下午分5組安排Poster Discussion(各組將視討論需要邀請部分研究人員口頭分享研究成果),俾增進壁報展示交流互動,進而了解計畫執行成效及協助解決可能遭遇之困難,更期待促進各計畫主持人、本院及各界研究人員之討論、交流與互動,進而達到合作研究及研究團隊形成之目標。
會議議程請按此參閱,有關報名資訊、講員簡介及交通住宿等會務資訊請參閱本研討會網站,歡迎國內各界醫藥衛生領域相關研究人員報名與會,共襄盛舉。報名截止日期為7月11日(星期一),敬請所有與會人員務必於報名期限前上網報名,並請講員及壁報發表者完成摘要檔案上傳,以利會務安排及會議資料準備。
若對本會議業務有任何疑問,請逕洽本院學術發展處蕭振祥先生或黃愛真女士,電話037-246166分機33307/33303,E-mail:tou@nhri.org.tw / jean@nhri.org.tw。
《文/圖:學術發展處》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4月下旬出版了一份「社會因素與公共衛生:從觀念到實務」的報告,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包括出生、成長、生活、工作、老化;此報告以13個案例分析,說明施行公共衛生計畫對於社會因素及其對均健(health equity)的影響。WHO曾發表「健康問題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報告,指出10項影響人類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包括社會階級(仍存在某些地區)、壓力、早期發育環境、社會離棄(Social Exclusion)、工作環境、失業、社會支援、成癮問題、食物及運輸。衡量人口的健康情形,除了健康程度之外,還包括如何傳播健康予該地區民眾。
WHO於2010年初執行「均等、社會決定因素與公共衛生計畫(Equity, social determinants and public health programs)」,從13項優先的公共衛生觀點分析了社會決定因素,並探索如何解決避免不公平的社會不均之可能的切入點,包括從社經環境、健康照護結果與社會效應等;探討健康與公正的社會決定因素如何應用於現實世界中並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此出版品的內容即是說明在實際施行均健計畫裡所面對的挑戰與問題,個案分析涵蓋範圍很廣,包括孟加拉的婦女問題、加拿大的自殺議題、坦桑尼亞的瘧疾控制以及智利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等。〈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編譯;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