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醫學工程研究組羅履維研究員與台灣大學物理系董成淵教授,協同奈米醫學研究中心楊重熙主任、清華大學工科系曾繁根主任,以及芝加哥大學陳津渡教授所組成之研究團隊,利用非侵入式多光子螢光顯微影像技術,研究奈米粒子在肝臟次結構中的即時動態分布。雙光子螢光顯微術是利用其非線形激發螢光分子之特點,以產生高品質及有深度的生物成像,而又減少因激發所產生的組織破壞。此研究成果已被接受發表於奈米跨領域學門指標期刊 ACS Nano (DOI: 10.1021/nn300558p;影響指數 = 9.865)。
由於目前奈米醫學的蓬勃發展,因此奈米粒子的安全性以及身體代謝途徑的研究日趨重要。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代謝器官之一,大部分的奈米粒子(粒徑大於50 nm)進入體內都會藉由肝臟代謝。而在肝臟的大量累積,也是利用奈米粒子作為藥物傳輸載體在臨床應用上必須克服的重大挑戰之一。先前我們發現中孔洞奈米矽球藉由不同的表面電荷修飾,在生物體內會產生不同的生物分布:藉由活體影像,我們觀察到帶正電的中孔洞奈米矽球,可經由肝膽系統代謝至腸道,排出體外;而負電者則會停留在肝臟,無法被進一步代謝排出(發表於Biomaterials 2010;31(21): 5564–5574)。我們進一步利用非侵入式多光子螢光顯微影像技術結合肝臟視窗平台,觀察不同表面電荷修飾中孔洞奈米矽球於肝臟次結構中的即時動態分布。我們發現帶負電的奈米矽球容易被肝臟的巨噬細胞:庫氏細胞(Kupffer cells)所吞噬,然而帶正電的奈米矽球則能進入肝臟細胞(hepatocyte)。這套系統可以用於各種不同特性的奈米粒子(不同表面修飾或是形狀材質等),觀察分析其在活體肝臟的即時動態分布及代謝途徑。
《文/圖:醫學工程研究組程士勳博士後研究員、羅履維研究員》
本院伍焜玉院長發表「神奇的天然靈藥:阿司匹林的故事」新書。在許多歐美國家,阿司匹林可說是「居家常備藥」,它的治療範圍極廣,包括發燒、頭痛、風濕痛等。伍院長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阿司匹林的起源、發現、研究、試驗,以及轉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等故事。
阿司匹林一開始用於治療風濕痛,經過了數位科學家的努力,此藥物成為家喻戶曉的消炎藥,在當時,舉凡頭痛、發燒、感冒,都會服用此藥物;然而,一般用於解熱鎮痛的劑量較少,並不會引起不良反應,可是胃不舒服、消化不良等副作用卻無可避免。
隨著使用阿司匹林的人愈來愈多,科學家逐漸發現阿司匹林在醫療上的潛力。臨床醫師發現,有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後容易出血;於是經過了臨床試驗後,科學家證實阿司匹林會干擾血小板凝集,引起出血。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轉而研究治療血栓,減少了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圖:圖書封面》
講題:完善的QTc臨床試驗
主講人:莊易博士
藥品評估暨研究中心(CDER)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
演講語言:中文
簡介:莊易博士為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資深統計審查員,除致力於臨床試驗之統計研究外,並著重法規統計之關鍵途徑研究發展與評估,以及負責試驗中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與新藥上市申請(New Drug Application)之複審任務。本次邀請莊易博士蒞院分享最新QTc臨床試驗,歡迎線上觀看。
時間:2012年5月9日(星期三)10:00 -- 16:30
地點: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行政大樓第七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臨床試驗統計組
《文/影音整理:編輯中心陳筱蕾》
講題:Risk base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in TFDA
講者:Dr. Jaw-Jou Kang
Director General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日期: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時間:10:00-11:30
地點: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大樓R1-1222
歡迎踴躍參加!
《文/圖: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