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為一項廣為人知的負面生活事件,對成年晚期與老年期的人影響尤為明顯。現有證據顯示,喪偶不僅影響健康狀況也使生活品質變差,甚至與死亡的風險有關。許多假說解釋所謂的「喪偶效應」之於死亡率,包括失去配偶與死亡率的因果關係、配偶相似性、與共同的生活環境等因素。伴隨著人口老化,喪偶的情況在現今社會更為普遍。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博士班學生方芍又與研究團隊利用「中老年人健康與生活狀況調查」資料,分析喪偶對社區老人健康狀況影響之性別差異。該調查始於1989年,共收集了4.049名60歲(含)以上全國代表性的受訪者(回收率達92%),以瞭解台灣老人的福祉與健康狀況。之後持續追蹤,並於1993年、1996年、1999年與2003年到場訪視,4次訪視的回應率分別為91%、89%、90%與 92%。訪視時因失聯(例如無該地址)、拒訪、健康狀況不佳、死亡、以及其他原因(出國)等,皆影響受訪者的回應率。〈更多內容〉
《文/圖: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
行政院衛生署為輔導主管之衛生財團法人健全發展,特訂定衛生財團法人評核作業計畫,並於99年度辦理評核作業。101年6月衛生署函送評核結果,本院獲評為「特優」,殊堪嘉許。
此次評核項目及評分標準如下:
依本次評核之意見表示,本院辦理之業務與目的事業相符且成效具影響力,在財務與會計之處理上具完整性。得獎是對全體同仁的肯定與鼓勵,本院將秉持宗旨,繼續為增進國人健康福祉而努力。
《文/圖:會計室》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林培生博士自2012年7月起升等為專任副研究員。
林培生博士為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學士及碩士,2001年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統計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於中正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08年升等為副教授並兼任本院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合聘助研究員,2009年延攬為本院專任助研究員。
林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應用空間統計方法於流行疾病群聚監測資料。林博士研究團隊考慮流行疾病的發生可能會受到季節環境和區域人口流動性影響,因此利用隨機過程發展統計預測方法。在此方法中,以城鎮彼此之間的距離量度人口的流動性以季節為時間因素。此外,環境的影響則設定為模型中的解釋變數。為了同時將各項因素加入模型之中,使用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將時間和空間隨機變數及共變異數置於估計方程式之中。經過數學理論的推導,可獲得統計推論的相關資訊。該團隊應用此統計方法於疾病管制局所收集的台灣腸病毒資料。林博士也利用後驗分配(posterior)和貝氏因子(Bayes factor)方法於台灣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擷取台灣12至64歲人口中患有心臟病、痛風和精神病的資料,偵測是否有群聚現象發生。研究團隊推論出台灣患有心臟病的「真實群聚」位於台北市,精神病的「真實群聚」位置約位於台北市和台北縣(現為新北市),而痛風的位置約位於台北市和基隆市。
此外,林博士也與院內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合作,提供統計方法進行對clozapine療效不佳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聯用amisulpride治療之研究,以及美沙冬維持療法個案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研究。
林博士在助研究員期間共發表13篇論文。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林培生博士》
講題:未來抗癌目標:逆向思考
Lecture: Future Anti-Cancer Targets: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s
主講人:Dr. Tak Wah Mak
主任
坎貝爾乳癌研究所,瑪嘉烈醫院
大學健康網絡,多倫多
簡介:
麥德華博士分別於1967年與1969年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之學士與碩士,其後赴加拿大亞伯達大學進修,並於1972年取得生物化學博士。麥博士於1973年進入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從事人體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的病變研究。
1982年至1984年的研究期間,麥博士發現人體T細胞受體(T-cell receptor)在免疫系統上的重要功能,當人體因細菌感染而生病時,正常的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的T細胞受體會殺死細菌;如果T細胞受體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就會造成自體吞噬或甚至反被細菌消滅,此時即產生「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老年人的手指彎曲和膝蓋關節紅腫發炎、紅斑性狼瘡等。
1990年代後期,麥博士有感於加拿大婦女每年大約有5,300人因乳癌喪失生命,遂致力於乳癌研究,在癌症生物學及腫瘤細胞信號轉導方面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本次邀請麥博士前來分享研究成果及新興腫瘤標靶藥物的研發,歡迎線上觀看。
時間:2012年07月06日(星期五)10:00 – 11:30
地點:研究大樓R1-1222演講廳
演講語文:英文
演講時間:60分鐘
《文/影音資料整理:編輯中心陳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