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近二十年來,隨著現代人的壓力增加,焦慮、失眠與憂鬱等相關精神病症之盛行率也隨之增加。臨床研究結果也發現,不同族群在精神藥物的使用上,也隨之逐年增加。先前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指出,服用精神藥物(psychotropic drugs),會降低知動能力表現(psychomotor performance),進而提高交通事故的風險,增加交通事故意外的發生。然而,之前大部分的流病或臨床研究都僅限於探討苯二氮平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s)與交通事故意外發生的關係。目前,其他種類的精神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 drugs)、抗憂鬱劑 (antidepressants)等)對於交通事故意外發生的影響,缺乏實證(evidence-based)研究的結果。
在台灣,除了國人服用精神藥物逐年增加之外,近年來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也在逐年上升中。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交通事故統計分析,2009年交通事故發生的件數為184,749件,因而導致246,959人受傷、2,092人死亡。有鑑於此,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蔡慧如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與長庚紀念醫院張家銘主任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深入探討精神藥物和交通事故發生之間的關係。其研究結果發現,除了苯二氮平藥物之外,服用抗憂鬱劑也會增加交通事故發生的風險;而且,此研究還發現抗憂鬱劑、苯二氮平藥物與非苯環類藥物(Z-drugs)和交通事故發生之間有顯著的劑量效應(dose effects)。因此,建議國人服用精神藥物的同時,千萬不要駕駛,以避免交通事故意外的發生。
此研究已被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期刊接受,將於近期刊登,該論文結果並被該期刊選為新聞稿(press release)發布,刊登於網頁上。研究團隊將繼續進行精神藥物用藥安全之相關探討,深入瞭解開立精神藥物所可能產生的負面結果。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蔡慧如副研究員》
本院語文社、籃球社、員工消費合作社、職工福利委員會與國衛院工會於今(101)年9月12日(星期三)舉辦「2012國家衛生研究院籃球比賽活動」,一早竹南院區籃球場及單人宿舍交誼廳已人群匯集,上午9時豔陽高照,王陸海代理院長親自蒞臨致詞,為活動掀開精采序幕。
此次活動獲得各單位同仁共襄盛舉,參賽隊伍眾多。籃球比賽活動分為定點投籃趣味活動與三對三比賽,共有46隊(每隊3人)報名,其中女子組14隊、男子組11隊、男女混合組21隊;此報名隊伍中有18隊打三對三比賽(男子組10隊、男女混合組8隊),合計138人參賽,可謂盛況空前。賽程自上午9:30開始,賽程競爭激烈,一整天的賽程下來,同仁活力四射、現場啦啦隊熱鬧非凡、幼稚園小朋友也出動到場加油,而環安衛室也特別派了保健室的護士駐場。與籃球比賽同時進行的活動還有在單人宿舍交誼廳舉辦的跳蚤市場4組、合作社販賣1組。本院編輯中心同時舉辦「珍藏活力」攝影活動,多位攝影好手盡情捕捉鏡頭,留住精采瞬息與歡樂時刻。〈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麗秋;圖:「珍藏活力」攝影活動相片集》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出版「太早出生:早產的全球行動方案報告」,此報告為WHO提出實證解決之道以確保家庭中最無助的成員之生存、健康與福祉。報告資料顯示,早產在許多國家是日漸增多的現象,同時也是全球5歲以下兒童僅次於肺炎的死因。
每年約有1,500萬名嬰兒早產,超過全世界新生兒的1/10;而出生1個月的新生兒死亡即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40%。可以說,早產是新生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許多早產兒還可能會終身殘疾。這些事實提醒大眾應採取行動方案,此報告集結了全球頂尖的國際組織、學術單位與聯合國相關機構等共同提出科學驗證的解決方案,以挽救早產兒的生命、提供早產兒的護理,減少新生兒死亡率與殘疾率。以下要介紹此報告的幾項重點。
為何要重視早產?
每年約有1,500萬名嬰兒早產且比例不斷地攀升,因此有必要採取緊急行動方案。根據「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在西元2015年之前,動員政府及民間力量,實現幾項發展目標,而降低兒童死亡率亦是其中一項重要目標。若能降低目前高達40%的新生兒死亡率,不僅有助於孕產婦的健康,同時也減少了倖存下來的早產兒在未來有殘疾的風險,也減輕了家庭與健康醫療體系的沈重負擔。〈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編譯;圖:出版品封面》
健全的聽力、視力及語言表達能力能確保孩童在課堂上有良好的開始。一些患有弱視、聽力問題的孩童或許在家中、幼兒園時能不受其影響而安然度過,但上學後,這些問題會影響課堂上的注意力並干擾學習情況。因此,如果能及早發現這群孩童並治療他們,將使其獲得更好的學習經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9月份通訊特別針對此議題提出NIH資助的現有研究發現與建議。
過去永久性聽力喪失大部分在2歲時診斷出,而現今美國新生兒在出院前會接受聽力篩選,當確實診斷出聽力損失後,這些孩童在出生後數月便開始配戴助聽器。但有些孩童卻是後天的因素,如頭部受傷或腦膜炎而導致聽力喪失。美國Boys Town National Research 醫院Mary Pat Moeller博士指出人類依靠聽力來汲取新觀念及學習新詞彙。吵鬧的教室對有聽力障礙的孩童而言相當吃力,也往往因聽不清楚而未執行老師所交待的事項,而被誤以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此外,孩童藉由聽力來聆聽對話和與人交談以發展語言能力,Moeller博士研究團隊正研究患有聽力障礙的孩童如何發展其語言能力。初步結果顯示,助聽器的品質、接受語言治療的頻率及父母與孩童的對話次數都能幫助這群孩童的語言發展。〈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編輯中心趙孝茜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