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團隊(以下簡稱中研院生醫所)與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共同設計,結合多種具氣喘保護作用的食物因子—蔬菜、水果、富含n-3脂肪酸魚類及益生菌的概念,設計一「複合式膳食補充劑(FVFP)」。經臨床試驗證實,台北市與新北市共23所小學,192位10到12歲氣喘學童於補充此膳食補充劑連續16週後,不但顯著減少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及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的使用,更顯著的改善了肺功能:肺功能指標為第一秒用力吐氣量(FEV1)的增加量是安慰劑組2.7倍,最大吐氣量(FVC)的增加量是2倍。
過去的食療研究多使用單一食品,且多效果不彰。本研究成果提供了另類的臨床應用參考,除了提供氣喘專科醫師一項臨床應用的新選擇,也提供氣喘兒童一個氣喘自我保健的新思維。氣喘兒童除了遵照醫囑,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外,尚可藉由改變飲食型態來幫助氣喘控制與體質改善。〈更多內容〉
《文:秘書室賴瑨萱、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艷清;圖:秘書室賴瑨萱》
高承源博士自2012年8月1日起擔任本院專任助研究員。
高承源博士於199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生物學系,隨後1996年取得陽明大學遺傳碩士學位,2000年赴美至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進修,並於 2005年取得遺傳學(Genetics)博士學位。高博士在攻讀博士期間,於吳忍(Reen Wu)教授實驗室的主要研究為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的先天性免疫。主要在以生物資訊的方法做人類beta-防禦素的相關電腦選殖,並經由分析基因微陣列資料以進一步研究細胞激素 interleukin-17對beta-防禦素-2和CCL20的調控。
完成博士班學業與研究後,高博士投身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模式生物並以整合數種基因體學的方法著手細菌毒素與宿主間的交互作用。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的 Raffi Aroian研究團隊中,進行基因體級的核糖核酸干擾(genome-wide RNAi),共篩選出100多個新的C. elegans對抗膜穿孔蛋白毒素的防禦基因 ,並以此為核心建構了以有絲分裂活化蛋白質激酶(MAPK)為主的抗膜穿孔蛋白毒素防禦網絡。鑑於膜穿孔蛋白毒素對於細菌感染的臨床重要性, 2010年再度加入UC Davis,並利用膜穿孔蛋白毒素與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系統研究針對HMG-CoA reductase下游代謝途徑為標的之肺炎治療與預防方法。未來將與院內外其他研究人員密切合作,以系統生物學研究平台、整合轉錄體學、蛋白質體學和代謝體學來針對發炎的調控進行活體且多面性的探討。
《文: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圖:高承源博士》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出版「內分泌干擾物質對兒童健康可能產生之早期影響」報告,此文件為摘要整理目前所知內分泌干擾物質對兒童健康的影響;重點為先天性疾病、隱睪症、尿道下裂與內分泌相關問題,以及青春期衍生的問題等。
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內分泌干擾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並在動物實驗中已闡明內分泌干擾物質的作用機制,但有關暴露於內分泌干擾物質與人類疾病的相關性之相關知識仍有限。不少資料顯示,許多成人的疾病可能始於胎兒時期,目前尚無法明確地解釋成因為何。因此,改善胎兒與兒童的健康不僅影響個人終身的健康,更能提高社會福祉。
幾項生殖的與其他內分泌疾病皆已屬流行病,且在許多國家出現極低的出生率。對於這些趨勢的背景資料所知甚少,目前所知造成低出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採用了避孕方法,然而,不孕不育的增加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例如隱睪症與尿道下裂等的疾病往往導致嬰兒必須在早期接受手術治療,而這也增加了其日後不孕不育與睪丸癌的風險。這些疾病在胎兒發育時期是非常關鍵的,這類多元的病症(隱睪症、尿道下裂、睪丸癌、造精障礙)稱之為睪丸不全症候群(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 TDS)。〈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編譯;圖:出版品封面》
本院2012年11月各研究單位所發表的最新著作共有40篇期刊論文(詳附件清單)。
清單內之論文依研究單位筆畫分類,有興趣之讀者可從相關論文之出版平台取得全文,或本院網際網路首頁「本院簡介」之「機構典藏系統」下瀏覽相關內容。
《文: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