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例持續攀升,內政部統計指出2011年底老年人口已達到2,528,249人,占總人口的10.9%,影響著社會每個層面架構。2012年11月24、25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灣健康老化學術研討會」,由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與老年醫學研究組共同主辦、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協辦。為因應台灣老化社會,研討會針對政府政策、老人營養、心理、肌少症等7項議題邀請國內21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論文發表暨演講,另外邀請英國劍橋大學Kay-Tee Khaw教授、日本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Hideki Ito主任,以及美國密西根大學Jersey Liang教授發表專題演講,會議一開始特別邀請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邱文達、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與本院群健所所長熊昭、醫保組主任潘文涵、老年組主任許志成為本次會議致詞。〈更多內容〉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老年醫學研究組陳雅甄彙編》
本院於2013年1月4日舉行第五任院長龔行健院士就職典禮。在產官學研各界、地方人士及院內同仁共同見證下,由邱文達董事長監交,新任院長龔行健院士自代理院長王陸海院士手中接過印信,象徵國衛院精神與使命的傳承。
本院董事長,也是衛生署邱文達署長致詞時表示,龔行健院長學資歷俱佳,多年來除了累積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展現卓越的研究成果,也非常明瞭國內醫藥衛生研究相關領域的現況及未來發展。他從化學跨足到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遺傳、基因醫學,再拓展到臨床應用研究,是一位難得的學術領袖;王陸海院士致詞時也表示,龔院長20年來不辭辛勞地在台灣與美國間奔走,不遺餘力地為台灣各研究單位、大學努力奉獻,與本院也有著深厚淵源。王院士於4個月前接下代理院長職務時,即承諾要將國衛院沉穩地交到新院長手中,相信未來在龔院長的帶領及全體同仁們的努力,一定可以使本院創造出捍衛國人健康衛生的亮眼績效。〈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趙孝茜;圖:秘書室、編輯中心》
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郭呈欽博士自2013年1月1日起升等為專任副研究員。
郭呈欽博士於2001年取得中央研究院、本院及國防醫學院合辦生命科學博士學位。之後以國防役身分加入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07年擔任本院心血管及血液醫學研究中心(現為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專任助研究員。
郭博士主要研究主題為探討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s, TLR)免疫系統的活化機制。類鐸受體為一種模式辨識受體,可與病原菌和轉型細胞的組成分作用,來活化細胞的先天性及適應性免疫系統。病毒或細菌為了能成功成為脊椎動物的病原菌,必須克服或改變許多有效的宿主防禦機制,包括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對先天性免疫的新的理解,不僅能累積對致病菌致病原理的知識,且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方法對抗傳染物質。郭博士研究團隊發現非甲基寡去氧核醣核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 CpG ODNs)藉由類鐸受體9號(TLR9)活化免疫反應;CpG寡核苷酸被細胞內吞進入endosome的過程,是TLR9訊號傳遞中的速率限制步驟,並為引起初級免疫反應的關鍵。研究團隊也證明ARF6和CpG ODN/TLR9所調控的反應相關;抑制ARF6會減弱CpG ODN所引發的NF-κB和磷酸激酶的活化與細胞激素的產生,但並不影響TLR9和MyD88的表現與作用或TLR9和CpG OND間的相互作用;此外,更在研究中證明class III PI3K-ARF6的傳遞路徑可藉由控制CpG ODN的內吞作用而調控TLR9訊號傳遞。
在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研究中,郭博士研究團隊發現TLR2訊號傳遞路徑會透過p38 MAPK及ERK1/2來調控CREB活化,當CREB被活化後可更進一步影響IL-6表現及細胞遷移作用發生。此發現提供TLR2在動脈粥狀硬化機制層面中所扮演的角色。
致力於研究外,郭博士更協助本院蛋白質化學核心設施之設立與運作,支援及提供院內人員相關研究。
郭博士在助研究員期間於國際知名期刊發表9篇論文。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編輯中心》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日前出版「兒少之體適能與健康狀況」報告,體適能是健康的重要關鍵,不僅影響個人的活動能力也影響身體功能的運作,體適能不佳與健康狀況有關,其結果可能導致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
美國於1950年代對兒少進行了大規模的體適能測試,當時的基本理念、指導方針、測試項目等,至今已有許多進展。早期體適能測試的重點是力量與速度,漸漸地朝向強調與健康狀況有關之體適能;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的定義,包括身體組成、心肺耐力、肌肉骨骼健身和靈活性(身體的柔軟度)。體適能與健康狀況的具體測量方式,有許多成人的資料以資證明,但兒童與青少年的資料仍有待討論。採用適當的方法測量並收集兒少的體能資料,將有助於瞭解甚至促進兒少邁向成人時有更好的健康狀況。〈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