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顏伶汝副研究員繼2005年領先全球從胎盤間質幹細胞分化出神經細胞,又於2010年利用胎兒臍帶血管內皮細胞成功製造出「萬能幹細胞」,今年與癌症研究所劉柯俊副研究員及國防醫學院司徒惠康院長合作,再次成功於間質幹細胞中找到調節自體免疫的關鍵機制。此成果於7月25日刊登於世界頂尖Cell期刊相關系列最新幹細胞研究領域雜誌Stem Cell Reports。
顏伶汝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間質幹細胞可藉由分泌「肝臟生長因子(HGF)」,增加來自骨髓之免疫抑制細胞的數目,從而抑制具有攻擊性T淋巴細胞(effector T cell)的增生,並提高能避免免疫反應過度損傷身體的調節性T淋巴細胞(regulatory T cell)的數量,有效降低人體免疫細胞的過度表現。這項發現未來將可透過不同方式增強肝臟細胞生長因子之作用,達到降低異常自體免疫反應的效果,對於困擾許多人的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可以開啟一個全新的治療方向。〈更多內容〉
《文:秘書室賴瑨萱、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顏伶汝副研究員、癌症研究所劉柯俊副研究員;圖:秘書室周怡利、顏伶汝副研究員、徐佩茹研究助理》
本院經董事會通過於7月24日正式設置「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此為繼癌症研究所、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後第7個研究所。
「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由醫學工程研究組與奈米醫學研究中心整併而成。「醫學工程研究組」先前主要的核心研究領域為:1. 生醫光電影像暨電子技術開發;2. 生物醫學材料暨組織工程技術研發。「奈米醫學研究中心」先前主要研究發展方向為:1. 奈米科技對於人體健康的風險評估(人體健康風險評估);2. 奈米科技對於癌症與再生醫學的應用研究;3. 奈米科技對於活體偵測與分子醫學影像之研究與應用;4. 奈米材料與智慧型複合載體的開發與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兩單位的研究發展方向皆著重於生物醫學技術的開發,並已針對奈米科技於癌症診斷及治療方面進行合作研究,亦有多篇學術論文產出。
因考量雙方主要研究領域及研究團隊性質較為相近,於院內已多次討論其合併之可能性。期藉由將此兩單位合併成所,整合其研究方向及研究資源,強化研究人員的研究能量,並透過雙方的研究專長,使產出之研究成果能有加成效應。目前,由楊重熙特聘研究員代理該所所長。
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將集中資源於生醫工程、生醫影像及奈米科技領域之臨床轉譯及產業發展。其研究量能,在院內能提供跨領域研究的合作機會與優勢,在院外與醫學中心、研究型大學等組成研究團隊,結合理、工、醫的學門領域進行先進生物醫學研究;尤其於新竹地區之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同步輻射中心、工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等機構之合作,可於竹苗地區產生群聚效應,並促進竹北生醫園區的生醫工程及奈米技術的研究發展,進而提升我國生醫產業的水準。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資料來源: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
本院附設私立幼兒園於7月27日(星期六)假本院國際會議廳舉辦第9屆畢業典禮,同時也舉辦幼兒園成果展。王陸海副院長、工會蕭樑基理事長及總辦事處徐祖安代理處長與家長共襄盛舉,為24名畢業生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給予滿滿的祝福。
本屆典禮以「成長的喜悅發想」為活動主題概念,貫穿整個表演節目。故事運用小昆蟲成長的幾個階段呈現幼兒成長的過程與喜悅 -- 從誕生、上幼幼班(瓢蟲班)、小班(蜻蜓班)、中班(甲蟲班)、到大班(畢業生),敘述幼兒在這片土地成長學習的種種。〈更多內容〉
《文:幼兒園園長劉麗華女士;圖:徐爸爸》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出版「系統性篩檢開放性肺結核:原則與建議」報告,徹底地檢視與回顧現有的證據後,WHO制訂了系統性篩檢開放性肺結核的指引。改善肺結核患者的健康與更有效地降低肺結核的傳播,早期偵測是有必要的。
現有的證據顯示,以正確的方式針對合適的人篩檢,可以有效地減少痛苦並降低死亡率。回顧也指出幾項需要特別注意的原因,此外,也要平衡篩選的潛在利益以及風險與成本;為了避免總是篩檢某些高危險群,應該根據流行病學、衛生系統、可用資源等,而訂定不同危險族群篩檢的優先順序。篩檢開放性肺結核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終能降低治療效果不佳、後遺症、不良社經結果的風險,並有助於減少肺結核的傳播。〈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