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本院龔行健院長、清華大學王雯靜教授以及王鴻俊博士(現為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突破性地找到調控癌細胞葡萄糖代謝造成腫瘤增生的機制,讓「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的想法得到印證,研究成果深受重視,年初刊登於國際排名第4的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刊》上。這項發現不僅為癌症治療開啟新的里程,此一全新觀念的提出,更提醒民眾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重要性,透過均衡飲食及運動對癌症的防治,將是非常重要的指引。〈更多內容〉
《文:秘書室賴瑨萱、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王鴻俊博士;圖:王鴻俊博士》
本院與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NIEHS)已於2013年9月完成雙方合作備忘錄(MOU)簽署事宜,今(2014)年4月應NIEHS Scientific Director Dr. Darryl C. Zeldin邀請,由本院龔行健院長偕同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簡稱環毒中心)林嬪嬪副主任及高雄醫學大學余幸司講座教授共赴NIEHS進行參訪,並以MOU為基礎進一步與NIEHS團隊商談後續合作事宜。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是聯邦政府進行毒理學測試的一個機構,其總部設在NIEHS;隸屬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NTP主要負責執行的目標包括:(1)對公眾健康關注的物質提供毒理學的評估;(2)開發和驗證改進毒理學方法,使之更敏感、專一和快速;(3)開發方法和產生的數據,加強對風險評估的科學基礎;(4)與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更多內容〉
《文: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徐如欣研究助理、林嬪嬪副主任;審校:林嬪嬪副主任》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5月發布最新衛生統計資料,距達到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還有1年的時間,許多與健康有關的目標皆已有實質的進展,包括無法取得飲用水的人口已減半、兒童死亡率明顯地降低、營養問題獲得改善、對抗愛滋病與瘧疾等也有長足地進展。
根據此份報告顯示,世界各地平均餘命皆增加;以全球平均而言,2012年出生的女性與男性之預期壽命分別為73歲與68歲,較1990年出生者多了6歲;此外,平均餘命在低所得國家明顯地延長了,2012年較1990年增加了9歲,排名前6名的國家分別是利比亞(從42歲增加了20歲為62歲)、衣索比亞(從45歲增加為64歲)、馬爾地夫(從58歲增加為77歲)、柬埔寨(從54歲增加為72歲)、東帝汶(從50歲增加為66歲),以及盧安達(從48歲增加為65歲)。〈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
為促進本院「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外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本院研究成果及各機構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之學術交流,使各計畫卓越成果得以分享,同時為感念何曼德院士(本院前臨床研究組創組組主任)對國內生物醫學的發展及公共衛生的提升貢獻卓著,謹訂於2014年7月7至8日(星期一至星期二),假本院竹南院區會議中心(苗栗縣竹南鎮科研路35號)舉辦為期2日之「103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醫學學術研討會暨何曼德院士紀念研討會(2014 Biomedical Research Symposium of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Dr. Monto Ho Memorial Symposium)」。
會議首日上午為「何曼德院士紀念研討會」,會議內容包含何院士生平事蹟回顧及專題演講(scientific lecture)。會中將透過影片及錢煦院士的闡述以回顧何院士生平事蹟,並由4位國內外學者及本院研究人員進行專題演講,以感念及彰顯何院士對本院及台灣生物醫學發展及公共衛生提升的卓越貢獻。〈更多內容〉
《文/圖:學術發展處》